第2版:综合新闻

“人文清华”讲坛走进云冈,《千年一窟看云冈》云直播吸引了超过200万名网友——

“终于等到云冈石窟这一场!”

  为什么中国建筑两千多年来能一直保有独立性?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保护文化遗产?6月13日,由清华大学与山西省文物局联合主办的“人文清华”讲坛特别节目《穿越时间的距离,跟随梁思成林徽因探寻中国古代建筑》第二场在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开讲。当日18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常务副馆长王南走进云冈石窟,以《千年一窟看云冈》为主题,破译古建筑中的文化密码,解读梁思成为什么说云冈之行的经历让他“终身难忘”。

云冈石窟:北魏王朝的鸿篇巨制

  云冈石窟是我国三大石窟之一,位于大同市城西16公里的武州山南麓,十里河北岸。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大小窟龛254个,主要洞窟45座,造像59000余尊,堪称中国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代表了五世纪世界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
  云冈石窟古称为武州山大石窟寺,开凿于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时代,距今已有1600年之久。郦道元《水经注》描述其盛况云:“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
  文博大家、北魏史研究学者张庆捷说,云冈石窟是中原最早开凿的大型石窟群,是北魏王朝集全国之力开凿的皇家石窟,是建筑、雕塑和壁画的结合体,体系庞大,内容精深,涉及佛教和北魏社会诸领域,当之无愧是北魏留给后世的瑰宝。石窟气势宏大,东西元素结合,多民族文化荟萃,被中国石窟考古开创者宿白称之为“云冈模式”。

云冈之行:让梁思成终生难忘

  中国自古就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规律,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等人考察云冈石窟的石刻建筑时,发现虽然不断有外来文明输入华夏大地,但中国建筑两千多年来一直保有独立性。梁思成在《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古代之佛教石窟造像》一文中说:“关心中国雕塑艺术的人,或以去云冈为最令人激动之地。它位于武周河岸,去大同十英里许。1935年,铁路局由北平通汽车至大同,旅行者辄易于抵此北魏国都(公元386—534年)。但是,我的头几次探访尚在此前的骡车年代里。接近云冈的时候,艰涩的车行不得不颠簸于一里又一里犬牙交错的倾斜石面上。这种经历终生难忘。”
  梁思成称,云冈石窟始建于北魏文成帝时期(公元454年)。石刻群像是中国早期佛教艺术最重要的遗例。石崖表面随机散布石窟与佛龛。上自帝王下至庶民,均可随意各择尺寸位置,凿龛造像为至爱祝祷。云冈的造像活动持续了半个世纪,至公元494年魏室南迁定都洛阳时,方兀然中止。云冈的石窟有若干庞大卓异者。有些带有前廊,窟殿中心通常有一中央塔柱,是印度“支提”的中式翻版,为中国石窟模仿的蓝本。

云冈赏释:融汇中外文明的文化枢纽

  在直播中,王南带领网友通过观看佛像衣服从早期希腊式犍陀罗衣纹、印度式“湿衣”纹演变到中期中国式的褒衣博带、晚期的秀骨清相,来学习区分云冈石窟三个时期的佛像。还“走进”未竣工的3号石窟,通过当年的施工现场、采石遗迹等揭开石窟自上而下进行开凿的秘密,让网友了解古人通过严密设计,凿石开山,度像构窟,经年累月雕凿大佛的鬼斧神工。
  王南以丰富的视角,教网友们如何从不同视角欣赏云冈石窟,来云冈,不仅可以看佛,也可以看不同的塔,看佛千变万化的手势,看形态各异的飞天,通过佛像群的主从关系观看石窟的空间序列也是一种欣赏方法。
  王南介绍,云冈石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枢纽,在这里不仅能看到希腊式、印度式的佛像,也能看到希腊式、印度式、波斯式的柱子,还能看到印度式胖飞天逐渐减肥成中国式轻盈瘦飞天的演变过程。
  王南特别指出世界文化遗产有许多是古建筑。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等中国营造学社成员特别重视云冈石窟中的石刻建筑。在他们的云冈石窟考察报告中认为“中国建筑二千年来保持其独立性,不曾被外来影响所动摇”,“不但如此,且使外来物同化于中国”,这是因为中国独有的审美规律历代流传。

云冈直播:给网友的饕餮大餐

  《穿越时间的距离,跟随梁思成林徽因探寻中国古代建筑》直播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千年一窟看云冈》直播一上线,网友秋冬雪月留言直呼:“终于等到云冈石窟这一场!”
  青岛出版集团艺术出版部主任申尧发微信说:“我本人是王南教授的‘非主流’粉丝。这些年在给云冈石窟为代表的古代佛教空间艺术编辑一点影像档案之际,收获是进一步强化了认识,敦祗了感情。我国立体艺术审美传统之径庭于西方,其趋势在1500年前为一畛域,由之而唐,由之而宋,标志就是云冈石窟。其背后蕴含着的,是佛教从征服到被征服的道路,也是外来文化基因对传统文化的改良,所以才有唐宋的辉煌。世人都知敦煌好,哪知云冈不得了!”
  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说:“‘人文清华’云讲坛走进云冈举办直播,这是云冈石窟多元文化发展的又一体现,是献给广大游客的一份饕餮艺术大餐。”
  据了解,本场90分钟的现场直播,20余家直播平台,吸引了超过200万名网友从“云”端共同阅读云冈石窟这部近1600年的石头史书。

本报记者王媛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0-06-15期

  • 第2020-06-14期

  • 第2020-06-13期

  • 第2020-06-12期

  • 第2020-06-11期

  • 第2020-06-10期

  • 第2020-06-09期

  • 第2020-06-08期

  • 第2020-06-07期

  • 第2020-06-0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