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民生大于天 枝叶总关情

——我省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稳就业工作

  • 高校毕业生在招聘会上进行岗位咨询。本报首席记者齐泽萍摄

  •   编者按: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省委、省政府坚决扛起稳就业保就业重大政治责任,及时出台《关于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稳就业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省政府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稳就业工作,并召开全省稳就业保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织密就业保障网、涵养就业蓄水池、拓展就业新空间、稳定就业主阵地、创造就业好环境、完成就业总目标。经过扎实工作,目前全省就业形势基本稳定。6月23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省人社厅、教育厅、扶贫办分别就稳就业保就业相关帮扶措施进行了介绍。

    夜经济等就业人员可获社保补贴 增进性措施进一步稳就业保就业

      今年1—5月,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7.1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37.17%。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12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45.82%。城镇登记失业率2.51%,控制在4.5%的目标任务之内。“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提质增效,线上实名注册培训89.19万人次,位居全国第三。公共就业网络招聘提供就业岗位103.15万个(次),51.97万人次劳动者应聘,达成初步就业意向18.15万人次。
      然而,今年就业工作面临的形势复杂严峻,就业总量压力不减,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一些用人单位经营困难吸纳就业能力下降,一季度调查失业率上升,高校毕业生总量再创新高。据了解,近期,省政府办公厅将集中推出6个稳就业文件,人社部门将在深入贯彻实施省政府《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稳就业工作的通知》同时,采取增进性措施,进一步稳就业保就业:
      推动“人人持证、技能社会”提质增效。加强劳务品牌建设,加大有组织劳务输出,提高持证率、就业率,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构建“技能培训+劳务派遣+就业服务”一体化培训就业新模式。
      延长有关就业补贴期限。拟将疫情期间提高的小微企业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标准、职业介绍补贴标准等,延长至2020年12月底。
      大力鼓励灵活就业。支持电商、微商、代购、视频主播、网络营销等新业态就业。平台就业人员购置生产经营必需工具的,可申请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创新创业,积极提供创业培训、开业指导、经营管理、融资服务等创业服务,拓展创业就业新空间。
      加强创业担保贷款扶持。降低小微企业享受条件,将当年新招用符合条件人员占企业现有在职职工比例下调为15%,职工超过100人的比例下调为8%,最高给予3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将个人创业担保贷款额度由15万元提高至30万元。

      拓宽以工代训范围。对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离校两年内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开展以工代训,以及受疫情影响生产经营暂时困难导致停工停业中小微企业组织职工开展以工代训的,可根据吸纳人数,按每人每月300元、最长期限不超过6个月的标准,给予企业职业培训补贴。
      对夜经济等就业人员给予社保补贴。对通过平台经济、夜经济、小店经济等灵活就业的困难人员和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社会保险的,给予其不超过实际缴费2/3的社会保险补贴。其中就业困难人员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离校2年内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补贴期限不超过2年。

    大学生创业可获最高30万元担保贷款 有力措施缓解23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

      今年我省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233045人,其中本科129975人,专科90376人,研究生12694人,毕业生总人数比去年有所增加。受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增长放缓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复杂。
      省委、省政府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高度重视,将其列为稳就业保民生的重中之重。面对突发疫情情况,省教育厅会同省人社厅等五部门下发了《关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间有关就业工作的通知》等相关文件,各高校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自上而下迅速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机制。截至目前,全省各高校共开展了1008场线上就业宣讲会、双选会,总计有5.09万家用人单位上线,提供了92.60万个就业岗位,有24.45万人(次)毕业生在线进行注册或关注。同时,为抢占“因疫情影响而失去的时间”,省教育厅指导全省高校加快开展小规模的现场招聘活动,目前已经有17所高校开展了53场线下就业宣讲会、双选会,共有374家用人单位参与,提供岗位4574个,7639人(次)毕业生参加了现场招聘会。
      为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省人社厅会同教育等相关部门创新机制,加大力度,应对挑战,促进就业。
      拓宽就业渠道。今年公务员增人计划数6735人,相比去年增加1730人。部分基层服务项目已经发布,如“三支一扶”计划招募711人,比去年增加80人;“特岗教师”计划招募3700人,比去年增加400人。2020年我省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15461人,比2019年增加3690人,同比增长31.3%。普通专升本招生计划17000人,比2019年增加3035人,同比增长21.7%。原定一年两次的征兵工作,改在下半年合并进行,大学生入伍比例将进一步提高。鼓励小微企业吸纳就业,疫情期间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提高了50%。
      加大岗位供给。疫情发生以来,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积极开展线上“春风行动”和“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重点服务对象是高校毕业生,共提供适合大学生就业岗位25万个(次)。
      提升就业能力。鼓励用人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将就业见习补贴标准从最低工资标准的50%提高到60%。将有培训需求的高校毕业生纳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对象范围,对其中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城乡低保及零就业家庭高校毕业生,培训期间给予每人每天15元的生活费补贴。
      扶持创新创业。加大创业融资支持,大学生注册个体工商户可获得最高3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创办小微企业可获得最高3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财政予以贴息。正在组织2020年山西省星火项目创业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创业活动,一二三等奖可获得10万元、8万元、6万元奖励。
      开展精准服务。加强与教育部门的密切配合,做好毕业生信息工作有效衔接,现基本完成2020届高校毕业生劳动力建档立卡工作。对于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将提供不断线的精准就业服务。

    大力开发和设置公益岗位 81.8万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任务只增不减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提出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要在去年81.8万人基础上只增不减的目标要求。省扶贫办组建专班,深入开展调研,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
      大力开发和设置公益岗位。落实光伏扶贫促进贫困人口增收政策,设置光伏公岗235000余个,发放岗位工资28153万元。对剩余2.16万贫困人口,落实“一户一公岗”政策,共托底安置未脱贫劳动力6206户6277人。目前全省各类公益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361095人。
      推动扶贫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复工复产、达产增效。帮助尽快恢复产能,省市县三级410家扶贫龙头企业全部复工,吸纳贫困劳动力务工人数19632人,辐射带动贫困人口35.43万人。全省943家扶贫车间,已复工941家,复工率99.75%,吸纳贫困劳动力19802人。
      “点对点”服务保障贫困劳动力返岗复工。对已有岗位且准备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力,优先纳入农民工返岗复工“点对点”服务保障工作范围,协调专车、专列接送至务工地点。目前共组织专车(厢、机)1817车次,帮助1.12万名贫困劳动力返岗复工。
      在此基础上,紧盯就业人数、就业时间、工资收入“三个不减”目标,强化统筹协调,每月调度研判跟踪指导。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要求,不断完善职业培训、劳务输出、扶贫车间、公益岗位、社会保险等政策,兜牢兜实就业增收保障网。截至5月底,我省贫困人口就业已超过去年水平,全省87.2万贫困劳动力实现务工就业,比去年增加5.4万人、增长6.58%,稳定就业人数55.82万人,占64%。
      下一步我省要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落细落地,把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工作抓紧抓好。紧盯困难群体,聚焦剩余2.16万贫困人口、12.4万脱贫不稳定和边缘易致贫“两类户”和159万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坚持内外并重、多措并举,稳住现有就业岗位,增加新的就业岗位。
      据介绍,为吸引更多劳动者参加对外劳务输出,我省对劳动者参加培训的费用(不超过17000元)和出国费用(不超过4000元),由政府承担。对相关组织单位,每输出1人到国外就业,可获最高6000元的奖励,我省政策优惠力度为全国第一。目前,我们已确定第一批25家对外劳务输出机构为合作单位,选定91所院校为组织单位,部分市县比如吕梁、运城已先期开展培训工作,有望在三季度有实质性输出。

    本报首席记者齐泽萍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0-06-23期

    • 第2020-06-22期

    • 第2020-06-21期

    • 第2020-06-20期

    • 第2020-06-19期

    • 第2020-06-18期

    • 第2020-06-17期

    • 第2020-06-16期

    • 第2020-06-15期

    • 第2020-06-1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