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5岁的韩百俊住在稷王山腹地的岭南村,隶属万荣县西村乡。全村耕地面积1280亩,共有64户196人,为深度贫困村。建国前,年幼的韩百俊跟随爷爷奶奶和父母从山东郓城逃荒来到稷王山里,一家七口人安营扎寨,凿土窑洞3眼,开垦荒地10多亩,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民生活。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韩百俊与王贵莲结婚,婚后生育了两个儿子。韩老汉因为年老腿疼,十余亩沟坡地主要由同岁的老伴耕种,自己当助手。
谈到生存环境,韩百俊说:“我们几十年前逃荒过来的时候,是宽厚的山里人接纳了我们,不然,我们一家还不知能不能活下来,我们很感激这片大山。”但是,韩百俊怎么也想不明白,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在这具有传统农耕文化的后稷“教民稼穑”之地,现代文明程度和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为什么我们还要甘心当个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什么创造不出脱贫致富的奇迹呢?
2016年初,万荣县委、县政府迅速贯彻落实精准扶贫有关精神,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并确定万荣县自然资源局为岭南村定点帮扶单位。韩百俊在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的支持下,借着脱贫攻坚战的东风,铆足干劲,千方百计要摆脱贫困。
岭南村有史以来就以种植小麦为主,产量低、效益差。近年来,山外不少村庄都凭种植药材致富,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于是,他把儿子韩秋生及儿媳叫到一起,商定致富路子分两步走,一是利用耕地多的优势,将50亩地(含租种)一半种植药材,一半种植玉米。二是发展养猪产业,实现以牧促农、以农养牧,加快家庭经济建设步伐,早日脱贫致富达小康。
2016年的春天,老韩就着手种植药材,先是试种生地,秋季又种植黄芩,经过逐步调整产业结构,目前他家种植柴胡、黄芩、板蓝等药材20多亩。种植玉米30亩,去年玉米亩产300多公斤,总产9000多公斤,价值15000多元。药材多为两年生长期,根据轮作倒茬规律,每年按10亩收获销售,可卖50000多元。
韩百俊带领儿子、儿媳从选育品种、引进品种、科学种植、科学管理、施用无公害农家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加以研究,下工夫学习,经常参加县、乡、村组织的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会,并请专家专门到地里进行指导,确保丰产增收。
在养殖上,韩百俊于2016年春投资13000元建设了三个猪舍,从汇民银行贷款50000元,购买饲料粉碎机、三轮蹦蹦车等设施,同时,购买了4头成年能繁育优种母猪,进行自繁自养,多余的猪仔还可卖钱。到了第二年,存栏肉猪保持在30头左右,年销售肉猪20多头,年产仔猪80多头,这个规模一直维持到现在。尤其是去年,猪价暴涨,老韩出售肉猪17头,每头售价4000多元,纯收入1800多元,共收入31000元;出售仔猪60多头,每头售价1700元,共收入100000多元。
“当初养猪,纯属为了挣钱,让家里尽快富起来。”说起养猪,75岁的韩百俊句句话都表现出山里人的朴实与真诚。他没想到,养猪4年多,收获真不少。
他经常安排儿子韩秋生投师能人专家,学习猪病防疫、养殖管理、风险防控等知识。由于韩百俊撑握了过硬的饲养技术,平时又能经常打扫猪圈卫生,使他的养猪道路基本上顺风顺水,效益持续上升。
老韩精打细算十分注重增收节支,他自己配制猪饲料,节约了养猪成本。又将猪粪肥田,每年节省肥料款5000多元,实现了养猪肥田——田多产粮——粮喂猪肥的良性循环。
从贫困到致富,并不只有一步之遥。韩百俊说,我能有现在的养猪规模,靠的是苦干加实干,这是脱贫致富的法宝。
韩百俊及其家人成为村里的养殖、种植大户,全家去年总收入将近20万元,早在2017年底就把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帽子摘掉,奔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阳光大道,带动和影响了周边的群众解放思想、脱贫致富。他连续3年被县、乡评为“脱贫致富带头人”。
在脱贫致富的同时,得益于国家易地搬迁的好政策,老韩家在县城恒泰花苑投资22万多元,购得一套99平方米的单元楼住宅房,享受国家政策性补贴19.8万元,全家在城里住上了新楼房。
只道花无十日红,此花无日不春风。精准扶贫开出的幸福之花,将芳香四溢、常留人间。(王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