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近年来,我省农业农村部门扎实推进产业扶贫,特色产业累计带动106.6万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让特优产品成为产业发展的“标识牌”
云州区是国家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发生率30.8%。近年来,黄花作为产业扶贫和“一县(区)一业”的主导产业,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7万亩,产值达到7亿元,并培育了15家龙头企业,打造了8个国家级品牌。
“盛产期黄花亩均收入7000元左右,仅此一项全区农民人均可增收5000元。”云州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介绍。
他特别提到,仅乡办、村办合作社带动贫困户种植的3.8万亩黄花,就达到了除社保兜底外12194户29722名贫困人口人头一亩黄花的目标。
“玉露香”梨是隰县的特优品牌。在当地,梨果总面积已发展到38万亩,其中玉露香梨23万亩,全县80%的土地栽植梨果、80%的农民从业梨果、80%的农民收入源于梨果、80%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依托梨果业稳定脱贫。
近年来,省农业农村厅突出“特”“优”抓产业,聚焦特色优势产业,在贫困地区优先布局十大产业集群建设项目,优先安排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创建项目,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下一步,将强化“六新”驱动,支持贫困地区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农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质量。在贫困县新建1万亩高标准生产基地,改造一万亩老旧日光温室,提升20个省级果菜标准园,全面改善生产条件,提升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让龙头企业成为产业发展的“领头羊”
隰县引进培育梨果上下游企业70余家,带动贫困户参与产业化经营,实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机融合。
天镇县成功引入10086呼叫中心等11家企业入驻万家乐移民新区,可提供就业岗位3000个,实现人均年增收1.8万元。以北京大伟嘉“50万头生态循环金猪”扶贫项目为龙头,推行1对夫妻、经营1个千头家庭猪场、带动20个贫困户的脱贫模式,打造绿色生猪养殖示范园区,可带动贫困户1280户3200人稳定增收。
今年五月,省农业农村厅已牵头促成18个挂牌督战县引进龙头企业49个,签约金额85亿元。按照计划,将于八月再举办58个贫困县企业项目对接活动。同时,重点组织贫困地区龙头企业参加全国的交易展会,对接引进全国农业百强企业。还要继续落实农业龙头企业帮扶政策,配合省扶贫办开展扶贫龙头企业、合作社监测评定,培育壮大带贫益贫新型经营主体。
让益贫机制成为产业发展的“保护伞”
“十三五”以来,隰县整合投入资金7.4亿元,建立以梨为基、多元发展的“1+N”产业带贫模式和梨果产业八大利益联结机制。2019年,贫困户从梨果产业中实现年均收入6500元。
天镇百姓将光伏扶贫比喻为在大山上种植“太阳”,截至目前,已建成并网光伏扶贫电站6.48万千瓦,累计实现收入9553.15万元,到村资金9110.78万元,惠及贫困人口27657人,人均增收1939元。
方山县以村集体为经营主体,贫困户以土地、劳力入股,村集体增收的同时,又增加了贫困户收入。以贫困户自愿为前提,由县扶贫投资开发公司统筹,贫困户将县级配套的人均2000元的产业扶持资金以1000元为基数,分别入股建设7.59兆瓦光伏电站和县级肉牛育肥基地,年收益按15%保底分红。
据了解,今年年底之前,我省建档立卡贫困村要全部建成“五有”产业扶贫机制,每个县培育3个以上“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产业化联合体,让脱贫户融入产业链、供应链,实现稳定增收、长期收益。指导贫困户入股龙头企业、合作社,年内入股率达100%,有效增加财产性收入。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完胜收官之年,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再次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提出新的要求。
“这些要求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工作指明了方向、增添了信心。我们必须全力以赴、迎难而上,强力推进产业扶贫各项重点工作。”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鞠振信心十足。
刘子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