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教育视点

当心用挫折教育养“废”了孩子

  •   

    编者按:
      最近一段时间,发生了好几起年轻人自杀的事件,令人为之痛心。很多人认为,发生这样的事情,是因为现在的年轻人经受的挫折少,所以太脆弱。于是有人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应该让孩子多经受挫折。
      毋庸讳言,孩子需要面对困难而坚韧不拔的品质,但是通过什么来培养这种品质却值得探讨。笔者认为,孩子脆弱也好,经受不住挫折也好,究其原因并不是经受的挫折少,而是他们得到的支持太少!挫折并不能使人坚韧,而是来自周围的支持。比如父母的理解,朋友的鼓励,老师的宽容或者队友的信任,等等,是这些支持让人渡过难关。
      那么,什么是“挫折教育”?挫折教育是故意给孩子挖个陷阱,让孩子毫无准备地掉进去,然后父母在旁边看着,指望孩子自己爬出来吗?今天这篇文章想给大家一个教育新视角——挫折教育不是在孩子受挫时袖手旁观,更不是故意给孩子挖坑,挫折教育的核心恰恰是在孩子受挫时,父母及时给予他全方位的支持!
      有些父母认为,挫折教育就是在孩子碰到困难的时候,让他们自己面对和解决,希望借此能培养他们的抗挫折能力。更有些父母故意制造困难或者送孩子去夏令营吃苦等等,试图用这些机会让孩子提升抗挫折能力。其实,这些都不是真正的挫折教育。这些做法并没有帮助孩子在认知和情绪调节上做好准备,就好像让他们去打毫无准备的仗,毫无预备地经受挫折,结果反而会严重挫伤自信心,体验不到成就感。并且,在孩子碰到困难的时候,父母袖手旁观,不给予支持和帮助,会让孩子在情感上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不仅不能激发孩子解决问题的斗志,还会影响亲子关系。
      因此,挫折教育的核心应该是父母的支持。父母在孩子碰到困难的时候,给予孩子情感、认知、思维方式上的全方位支持,才能让孩子学会在面对挫折时,清楚地评估困难,分析自己的目标,以及调整情绪,思考和执行解决问题以达到目标。

    “伪挫折教育”不会让孩子变强
    只会带给孩子匮乏感和挫败感

      很多家长觉得,现在的孩子心理都太脆弱,受不得委屈、输不起,于是想用挫折教育帮助孩子练就强大内心。
      父母开始重视起挫折教育,这一点很好。可是有些家长的做法,却走入了误区:人为地制造一些“挫折”,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比如,把挫折当吃苦:家庭明明很宽裕却总是哭穷;孩子要什么偏偏不给满足,或是一定要带着条件交换;把挫折当打压:平时很少表扬,常常打击、批评孩子,总拿孩子和别人作比较;见不得孩子脆弱的一面,不许孩子哭、难过……
      《少年说》节目中,曾有一个女孩在天台委屈地“控诉”妈妈。妈妈平时总是拿她和别人作比较,每次成绩一下来都说先说差的。“我说了我不适合激将法,你们老是打击我,我就一定会觉得自己很差。”然而妈妈却觉得自己的打压式教育,都是为了孩子好。
      “我知道我一直在打击你,因为我认为在你性格里,你要不打击,你可能就有点飘。”听到妈妈的话,女孩难过地哭了起来。
      这些错误的“挫折教育”,不仅不会让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变强,而且只会带给孩子匮乏感、挫败感,觉得自己不被爱,不被欣赏,什么都做不好。
      多少孩子,就这样被破坏了内心的安全感、浇灭了自信,早早地失去了对抗挫折的能力。

    额外和附加的挫折教育
    只会演变成对孩子的伤害

      曾经在一档节目中看过一名“虎妈”分享自己的挫折教育:为了“锻炼意志力”,她让自己的弟弟带着不知情的10岁女儿,去大沙漠里“历练”三天两夜,出发前还嘱咐她弟弟:“要狠狠地虐她!”
      后来女儿哭着说:“今后,我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永远不会因为那三天两夜的痛苦变得坚强,我只会记得你是怎么虐待我的。”
      心理学专家武志红曾在《为何家会伤人》一书中说:“孩子的挫折教育不是不需要,而是不能额外和附加,否则就会演变成伤害。”
      挫折本身其实是没有意义的,人为地让孩子吃苦受罪,感到挫败,没有必要。现实生活中,孩子可能会遇到的挫折已经足够多了。
      重要的是,父母给孩子赋予面对挫折的勇气、拥有积极的思维方式、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这才是真正的挫折教育。

    孩子面对挫折的勇气
    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与支持

      挫折教育的第一个关键,孩子面对挫折的勇气,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与支持。
      哈佛大学花了76年,追踪268人,就为了解答这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才可能成为人生赢家?
      研究者George Vaillant发现:决定人生能不能成功的,从来都不是智商、体型、父母收入和自己受教育程度。
      真正的答案是:爱。
      父母无条件的爱、接纳、支持和信任,会成为孩子一生的铠甲,在面对挫折和痛苦时,有足够的安全感和勇气扛过去。
      反之,如果在父母那边,得到的只有严苛的要求、忽视、否定、差评,孩子在挫折面前只会觉得孤立无援、容易陷入绝望和无助。
      因此,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满满的爱,即便自己不够好,也依然能得到支持和接纳,非常重要。
      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陪伴孩子一起面对;在孩子哭泣、表现出脆弱一面的时候,接纳、理解他的情绪。

    孩子看待挫折的思维方式
    来自父母的正确引导

      有些孩子遇到挫折一下子就会被打倒,不断否定自己,“我不行”,“我没用”,有些孩子却能越挫越勇,不会一直沉溺于负面情绪中,而是想办法解决问题。
      挫折教育的第二个关键,孩子能用积极思维方式看待挫折,来自父母日常的引导。
      美国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马丁·塞利格曼(Dr. Martin Seligman)的研究表明:孩子对挫折的态度,在8岁左右开始形成。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父母对日常生活事件的因果分析。
      如果父母把持久性、概括化、个人化的解释应用在不好的事情上,孩子就会形成悲观、消极的思维方式。
      比如孩子数学考差了,就批评孩子“你就不是学数学的料!”孩子题目做错了,“猪脑子,怎么这么笨!”
      反之,如果父母多把持久性、概括化、个人化的解释应用在好的事情上,孩子慢慢就会形成乐观、积极的思维方式。
      比如,孩子在学校帮助了同学,可以表扬他“你真是一个善良、乐于助人的孩子。”孩子主动跟人打招呼,可以肯定他“有礼貌、懂事”。
      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自己的语言,不给孩子贴负面的“标签”,而是给出有指导作用的建议,比如“还需多练题”、“要再仔细、认真些”。
      在孩子遇到挫折时,及时地帮助他纾解负面情绪,学会正确归因。
      在孩子表现好的时候,可以给出表扬和肯定,孩子会朝着那些好的品质发展,心态更加积极乐观。

    家长帮助孩子的重点
    应放在掌握技能和解决问题上

      挫折教育的第三个关键,解决问题的方式和经验,需要孩子在日积月累的亲身实践中习得,必要时,还需父母的指导和帮助。
      这就要求父母不要过度保护孩子,别让他一直生活在“无菌的温室”中,要让孩子在真实的生活中锻炼和学习经验。
      比如,让孩子多动手,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有机会做一些有挑战性、锻炼能力的事情,增强自信心。
      很多资料显示,从小会做家务的孩子,比起那些从小父母包办,什么家务都不用做的孩子,长大后更具有抗风险能力,他们的内心会更强大,不容易被暂时的困难击垮。
      此外,父母在孩子犯错或失败时,不要一味地打击孩子,发泄情绪,重点放在帮孩子掌握技能、习得正确的方法、学会解决实际问题上来。
      孩子有能力、有自信,才会更加从容地面对挫折,用智慧和经验去解决问题,走出挫折。
      家长抓住以上三个关键点,避免走入“伪挫折教育”的误区,才能培养出真正内心强大、抗挫折能力强的孩子。(钱志亮)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0-07-13期

    • 第2020-07-12期

    • 第2020-07-11期

    • 第2020-07-10期

    • 第2020-07-09期

    • 第2020-07-08期

    • 第2020-07-07期

    • 第2020-07-06期

    • 第2020-07-05期

    • 第2020-07-0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