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科潞安紫外光电科技有限公司,80多名身着防尘服、戴口罩的员工在如同大型高科技实验室一般的生产车间忙碌着。从这个车间生产出的小小深紫外LED芯片“非同一般”,一毫米见方的小芯片,发出肉眼不可见的光,就能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
这是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山西要转型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新材料产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是装备和制造业的基石,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省工信厅近日出台的《山西省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培育行动计划(2020年)》明确提出,要将新材料产业打造成为山西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明确发展路径
截至去年底,全省拥有新材料规上企业150户,实现营业收入1295.9亿元。我省把新材料产业摆在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突出位置,弘扬科学精神,瞄准前沿,保持定力,久久为功,把新材料产业打造成为山西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
为此,我省确定了“创新引领、项目带动、链式布局、园区承载”的新材料产业发展路径,“龙头企业+研发机构+配套企业”的创新发展模式,明确提出要坚持走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集聚化发展路线,着力攻关一批新材料尖端技术,抢占国际领先地位,突破一批关键工艺技术和装备,形成自主化能力,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构建一流的产业创新生态。
我省在半导体材料、碳基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和特种金属材料四个特色领域,部分细分行业达到国内领先地位,部分产品和技术接近国际水平。为此,今年将重点推进61个重大项目建设,培育15户骨干企业,新增1—2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攻关5项共性关键技术,取得一批核心技术专利。力争到2020年底,全省新材料产业年销售收入达到或接近1500亿元,成为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推动六链协同
培育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我省提出要以产业集聚为方向,着力推动产业链、项目链、招商链、创新链、政策链、任务链6链协同。
做强产业链。围绕特种金属材料、半导体材料、碳基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高端纤维及复合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化工新材料等新材料特色产业集群,聚焦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打造8个具有全国比较发展优势的特色产业链条。做优项目链。重点推进61个新材料产业牵引性、引领性重大项目建设,项目总投资848亿元,2020年计划完成投资248亿元,力争年底前有25个项目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提升我省在高端新材料领域的竞争力。加大技改专项资金支持力度,推动产品向精细化、规模化、产业化、高附加值化发展,带动全省新材料高端产业及其配套下游、精深加工等产业发展壮大。
拓展招商链,积极引进产业链配套企业入晋落地,切实将产业链向上下游垂直扩散,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融通创新链,大力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全覆盖。开展创新融通,启动实施“新材料产业创新链融通工程”,积极推动“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新材料产业创新链融通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重大技术攻关和项目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强化技术交流,将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成果优势迅速转化为我省的产业优势;构建“政—产—学—研—用—金—服”一体化联动创新机制。
完善政策链,构建新材料产业政策保障体系。研究出台支持政策,为新材料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促进初期市场培育。
抓实任务链,积极抢占国家战略布局制高点。积极抢占下一代信息技术碳基芯片高端材料市场、民机领域碳纤维市场、可降解及高端纤维生物基合成材料市场、高品质轻量化特种金属材料市场,布局打造全球知名的高端新材料产业集聚区。
强化集群培育
在忻州半导体及新材料产业集群园,每年可以生产200万片砷化镓晶片,占全世界砷化镓晶片产能的60%以上,而且产品性能参数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山西省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培育行动计划(2020年)》提出,要依托山西综改示范区、晋中平遥、忻州等地,围绕中电科二所、平晶光电等重点企业,培育发展集成电路及半导体器件产业应用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打造半导体材料产业集群;依托大同、朔州、晋中介休,围绕墨西科技、三元炭素、长隆新科技等优势企业,发展石墨烯粉体、超高功率石墨电极、沥青基炭纤维和超级电容炭等煤基炭材料,打造碳基新材料产业集群;依托山西综改示范区、吕梁孝义、大同等地,围绕锦波生物、山西生物质研究院、金辉兆隆等重点企业,发展生物基降解塑料、生物降解聚酯、重组人源胶原蛋白等生物制品,打造生物基新材料产业集群;依托太原、运城、吕梁等地,发展高强高韧特种专用钢材、铝镁轻量化合金、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打造特种金属材料产业集群。同时,立足各地比较优势,打造无机非金属、高端纤维及复合材料、化工新材料等特色新材料产业集群。同时,我省将发挥“山西工业云服务平台”作用,完善新材料产业产销对接机制,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优势互补与协同合作。支持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科技服务机构等,建设开放共享的新材料产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供需双方对接,推进新材料产品推广应用。推进新材料装备生产企业与材料生产企业联合攻关,突破关键工艺与专用装备制约,提高新材料的供应保障能力。
在人才引进培育方面,依托“三晋英才支持计划”等重大引才工程,鼓励优势企业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领军人才及团队力量。鼓励高等院校与核心领军企业开展合作,联合定制培养新材料领域人才。
在新、特、专、高、精、尖上下功夫,我省正加快新材料产业从中低端向高端迈进,将新材料产业打造成为我省转型发展的新支柱产业,山西新材料产业前景广阔。
本报记者王龙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