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绿色三晋周刊

既要绿水青山 又要金山银山

——省林草局在一个战场打赢两场战役工作纪实(二)

  让生态扶贫政策落地落实,“在一个战场打赢两场战役”是我省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有机统一的具体实践,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在我省的具体实践。
  近年来,省林业和草原局沿着顶层设计,笃定前行,扭住预期目标精准施策,不断开辟生态扶贫的广阔空间,奋力让生态扶贫“山西方案”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生态扶贫政策落地落实

  我省将生态脱贫“五大项目”纳入全省脱贫攻坚“八大工程20个专项行动”,作为聚焦深度贫困集中力量攻坚的十大超常规举措之一,研究出台一系列生态扶贫惠民举措。
  省人大从“保生态资源安全、保生态经济发展”两个层面,致力于颁布实施《山西省永久性生态公益林保护条例》和《山西省经济林发展条例》,为生态扶贫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1+3”林业改革文件,省林草局组织编制的全省林业精准扶贫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构建起目标衔接、规划引领、政策推动、措施落地、法治保障的生态扶贫“四梁八柱”。

项目为王助力扶贫增收

  我省巧妙地将绿化河山与惠及民生有机结合、相互贯通,从重点工程引领、扶贫项目驱动上“双向发力”,将资金项目向贫困地区注入。
  同时,着眼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山西、促进转型发展、决胜全面小康大局,启动实施太行、吕梁“两山”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创新“十大机制”,推进“十大工程”,大规模推进国土的绿化彩化财化,全面加快老区的增绿增收增效。
  2017年以来,中央和省级累计投入到58个贫困县林草生态建设资金119亿元,在“两山”工程范围81个县完成造林1099万亩。
  此外,省政府为兑现造林绿化每亩增加300元、退耕还林补助增加700元、经济林提质增效每亩补助200元的惠民承诺,经过近三年的艰辛努力,推动林业生态扶贫PPP项目成功落地。步履艰难、历经坎坷,山西林草人始终保持着执着和韧劲,最终,89.71亿元融资总量全部落实,61.76亿元首期融资合同已经签订,第一批20亿元资金基本到位。

优化扶贫机制拓宽脱贫路径

  近年来,省林草局力推“党支部+生态扶贫”的模式,鼓励村党支部组建合作社,村支书领办合作社,一村一社、村社一体,统一承揽生态建设任务,铸造脱贫攻坚“主心骨”。
  实施立体多元化扶贫。推行“合作社+”的模式,将造林营林、管林护林、产业发展等涉林项目以议标形式安排给合作社实施,变“单行业平面参与”为“多领域立体增收”,打造扶贫合作社“升级版”。
  实施利益联动扶贫。依托各类生态经济资源,推行产业政府扶持、原料订单购买、利润二次分红、日常管护增收的办法,让贫困户实现资产、劳务、经营多元收益。
  实施林草融合扶贫。围绕林草融合发展,鼓励引导贫困群众参与草地资源修复保护,发展草原生态产业,发挥林草融合发展的新优势。
  实施资产增值扶贫。鼓励贫困户以林地经营权、林木所有权、财政补助资金等量化入股新型经营主体,形成产业由企业带动、风险由企业承担、农户有保底收入的发展机制,依靠企业带动贫困群众“抱团增实力,抱团闯市场”。

瞄准扶贫方向实现精准脱贫

  扶准贫、扶好贫,是我省生态扶贫沿着正确方向精准推进的目标要求。
  为此,省林草局开展“百名干部下基层”活动,每年组织35个下乡包县工作组,深入58个贫困县轮回督导,入户发现问题,一线解决难题,有效保障政策精准落地。
  先后选派10名处级干部挂任贫困县副县长,增派142名干部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识别、锤炼和使用干部。
  同时,细化林业生态扶贫“五大项目”12类指标,对照原始凭证,逐项查验核实,从30多万个基础数据中梳理和印证成效。打破国家每五年一次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机制,在全国率先开展森林资源年度清查工作,每年通报市县森林增长水平,倒逼责任落实,促进增绿增收。
  林草人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将生态扶贫放到治晋兴晋强晋的大局中思考谋划,让生态美好成为表里山河的鲜明形象和竞争优势,让乡亲们在治山兴林中创造美好生活。

刘子英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0-07-21期

  • 第2020-07-20期

  • 第2020-07-19期

  • 第2020-07-18期

  • 第2020-07-17期

  • 第2020-07-16期

  • 第2020-07-15期

  • 第2020-07-14期

  • 第2020-07-13期

  • 第2020-07-1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