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脱贫攻坚战役开始时,临县青条山村全村共95户农民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51户。五年半后,青条山村进村是一条笔直宽敞的混凝土硬化路,两侧栽满了翠绿的松木,一排排粉刷得干干净净齐整的砖瓦房围绕着村活动广场,广场上三五成群的村民锻炼着身体,拉着家常,俨然一幅悠闲舒适的田园风光。
这五六年,青条山村经历了什么?帮扶青条山村的工作队员们又经历了什么?
修通条条致富路
青条山村地处大山深处,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几年前进村道路破损不堪。全村玉米、谷子等年产达60多万斤,但是运不出去,生产生活物资运不进来,阻断了群众的脱贫致富梦。
吕梁市供销社驻村第一书记梁梁回忆:“第一次到青条山村时,刚下过雨,土路坑坑洼洼,开车车轮打滑,塌陷下去的道路无法通过。”要想富,先修路,只有路修通,才能打通青条山与外界的联系,加快脱贫步伐。吕梁市供销社扶贫工作队从交通部门争取资金200多万元,历时两个月,修建了2.5公里的进村混凝土硬化路。路通了,农产品可以卖个好价钱了。今年虽然受疫情影响,玉米价格每斤还达到1.05元,比去年增长17%。
青条山村的耕地都在山上,沟深坡陡,种地收获均不便。几年来,工作队引资30多万元,新建3条12公里的田间路。60多岁的村民刘玉平难掩心中的喜悦,“我家的收入主要靠种地,山上有17亩地,种玉米、土豆、谷子。以前就是靠肩背担挑,春天种子化肥运不上去,秋收打下粮食运不下来,5000多斤粮食半个多月才能收回家。现在三轮车能直接开上山顶,扶贫工作队可给我们办了好事了。”工作队还投资30余万元,建成了淤泥坝和排洪沟,使200多亩农田免遭洪水侵袭,进一步保证了农业生产安全。
修通的路就像致富的毛细血管。青条山村虽然位置偏僻,但空气清新,花草资源丰富,有着得天独厚的养蜂自然条件。养蜂大户杨秋平已经养蜂十多年了,但小打小闹形不成规模。吕梁市供销社驻村工作队员达继军帮助杨秋平成立了青条山村蜂养殖专业合作社,年均采蜜1.5万斤,每年为贫困户分红近万元,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破“零”,青条山村脱贫致富的道路又多了一条。
工作队还积极引进资金20万元,实施光伏发电项目,实现了扶贫、农民增收和发展村集体经济“三赢”。
山上的农产品变成了村民口袋里的钱,日子好过了,贫困户刘根顺开心地自编自唱扭起了伞头秧歌:“共产党为脱贫攻坚指引方向,工作队帮扶措施到户政策透亮。贫困户吃穿不愁生活蒸蒸日上,青条山群众齐心协力奔向小康。”村主任苗候平激动地说,“供销社工作队给我们村办的都是大事实事,没有你们,这些项目我们想都不敢想,全村老百姓从心底感谢你们。”
民生工程暖人心
“一个土坑两块砖,三尺土墙围四方,蛆蝇孳生臭烘烘”。
以前农民多数使用的都是这种露天旱茅厕,青条山村里没有一座公厕。工作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投资两万元为村民修起了一座公厕,大大方便了群众。村民高有润深有感触:“‘旱茅子’既不雅观也不卫生,还影响村容村貌。现在公厕卫生又方便,工作队办了件大好事啊。”
青壮年外出务工了,留守老人环境、生活起居、精神慰藉等都面临着诸多困难。工作队积极争取项目,于2019年建成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解决了老人的后顾之忧。逢年过节工作队组织开展送温暖慰问活动,桩桩小事实事,都让村民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70多岁的老人刘四汝哽咽道,“共产党就是好。扶贫政策样样不落都能享受,吃喝有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安排,有用的有爱心扶贫超市,有困难找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孩子们在外也不用操心,这样的好日子过去想都不敢想!”
几年来,工作队修建垃圾池,安装太阳能路灯,建设文化活动广场、图书室、卫生室等,成立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爱心扶贫超市等,完成光纤进村工程,实现了网络通讯信号全覆盖,村民生活质量日益提升。
乡村文明启人智
2017年,青条山实现整村脱贫。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卫生意识和文明素质还有待提升。工作队开展乡村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建设宜居美丽乡村,全面消除乡村“视觉贫困”,增加群众幸福感。
如今,行走在青条山村,一条条村道洁净如洗,家家房屋修葺一新,院落干净整洁,遍地绿树花草。更重要的是,村民的卫生意识明显增强,文明素质明显提升,有力推动了乡风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村民刘东平高兴地说,“环境好了,出门看着就舒心,家里收拾的干净,住着也舒服。打扫干净了还有奖励积分,政府都是为老百姓着想办好事,如果不好好配合,良心都说不下去。”
提高村民的文化生活质量,是工作队实施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工作队为村活动广场配备了健身器材、休闲桌椅,改善了公共设施条件。结合精神文明建设宣传的需要,修建了新农村建设宣传画墙,粉刷了村规民约等宣传标语,组织了农民夜校乐器队,极大地满足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前没事就是唠嗑、喝酒、抽烟、看电视,现在工作队建起了休闲健身活动广场,文化活动更丰富了。”村民穆平则说。
记者了解到,吕梁市供销合作社视脱贫攻坚为己任,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帮扶计划,因地制宜制定帮扶措施,累计引进资金400多万元实施精准扶贫。工作队员和第一书记全脱产到村工作,做到“下得来、蹲得住、融得入”,让村民觉得“靠得住、信得过、用得上”。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就能收获多少成果。吕梁市供销合作社主任薛耀宗表示:“脱贫攻坚是最大的政治任务,群众满意就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几年来,我们举全社之力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把帮扶工作做真、做好、做实,就是让群众真真切切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今后,我们还要再扶上马送一程,让青条山村人民过得更好更红火。”
本报首席记者崔晓农 实习生达洁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