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开启“探寻古中国 感受盐文化”之旅

  • 研学团的孩子们走进盐湖景区。 本报记者栗美霞摄

  •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最美的知识在脚下。”今年暑假期间,来自运城盐湖区及周边各县的研学团陆续走进运城盐湖景区,开启了一次“探寻古中国 感受盐文化”之旅。
      在这里,研学团的孩子们听带队老师讲解盐湖景区源远流长的中国盐文化,以及“舜吟南风歌”“蚩尤化卤”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参观和体验了“玫瑰湖”、“盐湖之境景观”、手工盐雕制作、“非遗五步产盐”体验、“探寻丰年虾”等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体验项目。孩子们在玩乐中体验,体验中探索,探索中学习,学习中成长,收获很多。
      “运城盐湖是世界三大硫酸钠型内陆盐湖之一,有五千多年的产盐史。运城盐湖又被称为‘七彩盐湖’,它就像是大地的调色盘,五颜六色,丰富多彩。其中,最为显眼的就是粉红色的‘玫瑰湖’。湖水变红主要是因为湖水中生长着一种单细胞植物杜氏盐藻,盐藻里含有β胡萝卜素,所以它的细胞壁表面呈现暗红色。夏天气温上升,蒸发量加大,湖水中盐藻含量增加,通过阳光的反射,整个湖面呈现出红色,所以我们在夏天就可以看到玫瑰湖奇观……”听着带队老师的讲解,研学团的孩子们对运城盐湖景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很多孩子们一边听老师讲解,一边不停地在随身携带的本上记录着。
      在“非遗五步产盐”体验环节中,研学团的孩子们按照景区工作人员的操作要求,深入盐池,亲身体验铲盐,对古老的铲盐工艺和盐文化历史有了进一步认知。
      据了解,“五步产盐法”这种古老的生产工艺于2007年被确定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五步产盐法”又叫“垦畦浇晒法”,这种产盐技艺,一方面靠天然结晶,一方面离不开人力把握,被认为是世界制盐史上一个划时代的重大变革,距今约1300多年历史,比欧洲晒盐术早了1000多年,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称之为“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活化石”。
      小学课文《死海不死》中,那幅游人惬意地漂在水上看报纸的图片让很多人都觉得神奇。这次,研学团的孩子们还在运城盐湖室内漂浮池里,亲身探索“死海”的奥秘,体验漂浮的乐趣。
      参加完盐湖景区研学游的师生们均表示,这里研学活动设计非常有趣味性,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提高了动手能力,了解了运城古老的盐文化知识,受益匪浅。
      运城盐湖(中国死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吕志革表示,“研学旅行”中,老师带着学生,把课堂从教室搬到景区及教育基地,让孩子们边旅行边学习,从而使课本知识得以融会贯通,深受家长和学生的欢迎。

    本报记者栗美霞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0-07-29期

    • 第2020-07-28期

    • 第2020-07-27期

    • 第2020-07-26期

    • 第2020-07-25期

    • 第2020-07-24期

    • 第2020-07-23期

    • 第2020-07-22期

    • 第2020-07-21期

    • 第2020-07-2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