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一大早,和每一个上班工作日一样,同煤集团马脊梁矿机掘三队队长蒋存生穿戴着所有装备,矿灯、自救器、定位仪、甲烷氧气检测报警仪全副武装来到井口开启一天的井下作业。
“这些装备经过改良,分量轻了,功能更全,检测更快,也更灵敏了,是我们自主保安的好帮手。”让蒋队长引以为豪的不仅是个人安全防护的变化,马脊梁矿矿井安全技术装备借助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也有了质的提升。
“三网融合” 优势突显
在马脊梁矿调度指挥中心,液晶电视布满一面墙体,化整为零的屏幕显示着各工作面的即时状态图像,墙体中间几块数据屏不断闪烁变化,工作人员忙碌地接听着电话,并发出指令。
这里是全矿的“智慧大脑”,可以监测监控矿井产、运、通、排、装、人员定位等系统自动化运行情况,大屏正显示7.6公里之外新高山煤炭集运站传回的画面,从这里可以监测监控精煤仓和环保煤场的存煤情况,有效调节产、运、销。
面对煤矿智能化发展趋势,马脊梁矿以煤矿通风系统图为基础,完成了人员定位系统、安全监控系统、应急广播系统智慧化“三网融合”。调度屏幕具备分系统,分层显示设备安装位置、设备类型、设备动态状态等相关信息。
当矿井安全监控系统检测到瓦斯异常时,自动启动应急广播和人员定位系统,并发出警报信号、播放报警语音,能够更加精准快速提醒、警示井下各作业地点作业人员疏散和撤离,最大程度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安全作业系数,实现矿井人员定位、安全监控、应急广播系统“三网应急联动”。
自主创新 智能监管
在积极引进、消化吸收的同时,该矿注重自主创新,保障了重点区域、重点环节的安全。这些创新成果多数由有着科技创新“试验田”之称的“雷雨工作室”牵头完成。
80后成员李振东作为科技革新组的负责人,研发创新成果、带领团队做课题攻关是他的主要目标。最近,他和伙伴们研制出一款“地面变电站巡检机器人”赢得大家一致好评。只见开关一动,这个“铁家伙儿”开始前后移动,咔嚓咔嚓的声响就像电影里的变形金刚。
地面变电站巡检机器人搭载了湿度传感器和广角红外成像仪,通过工作人员远程授权,巡检机器人可以在任意时间段,高效率、实时对变电站内进行环境湿度监测和变电站内主要设备的红外热成像温度进行监测。
科技成果 丰硕满枝
近年来,“雷雨工作室”围绕安全生产创新成果不胜枚举。其中,“大同矿井近距离开采安全理论研究”项目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自制移动式泥浆泵架”项目获同煤集团技术革新三等奖。自主研发的“顶板沉降观测仪”获国家专利,“综采工作面支架尾上隅角瓦斯探头无线传输技术”正在申请专利。
“引进吸收,自主创新,全面推进了我矿信息化建设进程,网络融合打通了信息化孤岛,为煤矿智能化建设提供平台,为我们年内建成第一个智能化工作面提供了保障。”信息科科长袁海滨说。
本报记者李影 通讯员永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