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人文视野

让北路梆子站在更大的舞台上

——记非遗传承人北路梆子名家张彩平

  • 张彩平演出剧照。(资料图片)

  •   “听罢南梆又北梆,激昂慷慨不寻常。”山西省著名北路梆子表演艺术家、北路梆子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大同市北路梆子剧团团长张彩平的艺术之路饱含着深厚的人生美学意蕴。她既是《铡美案》中饱经风霜、忍辱负重的秦香莲,也是《平城赋》中雄韬大略、刚毅果敢的冯太后。她在舞台奉献着自己,也将自己的生活融入了舞台。

    坚持成就自我

      1961年,张彩平出生在怀仁县一个农村家庭,12岁时进入戏校,日复一日地摸爬滚打,周而复始地喊嗓调唱,练就了她作为戏曲演员悠扬婉转的唱腔和扎实专业的功底。1982年,刚刚毕业的张彩平参加山西省青年演员评选演出,一举夺得全省最佳青年演员奖。“那次获奖让我感受到观众对我的认可,让我对献身于北路梆子增强了信心。”张彩平说。
      地方剧种就要扎根在乡村,几十年来张彩平跟随北路梆子剧团,演出足迹踏遍了各个山间村落,所到之处深受百姓欢迎。谈到往事,张彩平感慨万千:“当时跟着剧团在外演出,往台下一看,过道上、走廊里都坐满了观众。”
      随着文化艺术市场变迁,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北路梆子和其他地方剧种一样面临演出条件差,演员流失严重的窘境,与张彩平一起学习北路梆子的众多同行都一一转行,微薄的收入让张彩平常常入不敷出,亲戚朋友见她太过于辛苦,苦口婆心地劝她另谋生路。“我打小就学了这个,哪怕就剩我自己,我也要唱下去!”张彩平骨子里的执拗劲儿涌了上来,外柔内刚的她在剧团最艰难的时候毅然选择了坚守。2002年,张彩平凭借在《血手印》、《琴笳赋》中精彩的演出,一举获得第2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为北路梆子舞台增添了一颗璀璨的明星。
      在大浪淘沙中,张彩平的选择让她成就了自己。

    终见云开月明

      2006年5月20日,北路梆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北路梆子入选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一年,张彩平被确定为代表性传承人。大同市北路梆子剧种传习中心也正式成立,对于张彩平来说,自己多年来的坚持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接踵而来的好消息让张彩平感到责任更加重大,无论是送戏进校园还是亲身示范手把手带徒弟,都是为了心中那个念念不忘的想法,她要让这门古老的艺术永远传承下去。
      2012年,张彩平临危受命,担任了大同北路梆子剧团团长,挑起了继续振兴北路梆子的重担。张彩平在上任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凭着对北路梆子这门艺术由衷的热爱,常年奔波于为老百姓送戏下乡演出的第一线,带领着全体职工为北路梆子的传承与发展努力着、拼搏着。她带领大同市北路梆子剧种传习中心先后完成了四个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成为了大同市首个及最多的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团体。2013年在张彩平的努力申请下剧团吸纳了一批青年演职人员,这批新鲜血液都是专业戏剧院校毕业生。张彩平亲自带领他们攻坚克难,加强专业培训,强化道德修养,现已成为剧团的一批中坚力量。作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对于张彩平来说既是一番荣耀更是一番艰辛与担当。在张彩平的带领下剧团每年除了完成全年150多场的下乡演出任务,还要挤出时间排练新剧目,开拓新思路。2014年在张彩平的领导下,大同市北路梆子剧种传习中心以移植优秀京剧剧目《廉吏于成龙》的精彩演出,在三晋大地一举成名,成为了全省廉政文化建设的代表性剧目。

    用工匠精神传承戏曲

      为了让更多喜爱北路梆子的百姓看到专业、精彩的演出,张彩平带领全团每年下乡演出百余场,吃不上饭、睡不好觉已经是常事,往往一场演出刚刚结束就急忙乘车赶去另一台口。长期以来,腰疼、头疼、失眠、胃病等病痛时常困扰着她,包里总是装着各种类型的药。为了事业,为了剧团,一家人难得团圆。挚爱的母亲重病卧床,她没有请假旷过一场演出。2017年,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张彩平在下乡演出中先后痛失父母、胞弟三位亲人。一声失落的“彩子,你还没演完吗?”成了父亲和她说过的最后一句话。而接到至亲去世的消息后,她强忍悲痛完美演绎着剧中角色,获得观众阵阵掌声,没有任何人看出她内心饱受煎熬。
      是什么力量使这样一位柔弱女性的内心如此强大?张彩平说,“人们都说‘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可我从来无悔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全部奉献给北路梆子。世界这么大,我想让北路梆子站到更大的舞台上!”2018年,北路梆子《平城赋》作为由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中山西省唯一的入选剧目,在北京引起轰动——这是大同市北路梆子时隔16年再次进京演出。大同市北路梆子剧种传习中心的艺术总监刘文海激动不已,“我家里弟兄5个,4个都是唱戏的,但除了我,他们都没进京演出过,哥哥们都说我是好样的,给家里增光了。”
      改革开放40年来,从以民俗、民族民间文化为重点的记录、保护,到非遗保护体系的全面建立,再到非遗传承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张彩平始终坚守工作岗位,奋斗在演出的第一线,她说北路梆子是她一生的追求,她在用工匠精神要求自己的同时,也让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本报记者王媛 通讯员朱萌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0-08-11期

    • 第2020-08-10期

    • 第2020-08-09期

    • 第2020-08-08期

    • 第2020-08-07期

    • 第2020-08-06期

    • 第2020-08-05期

    • 第2020-08-04期

    • 第2020-08-03期

    • 第2020-08-0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