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太原8月18日讯(记者王媛)记者今天从省考古研究院了解到,8月11日,考古工作者在保德县林遮峪遗址发现一段残长约140米的石城墙,其遗址的内涵与时代,和黄河对岸陕西石峁遗址的文化内涵和时代颇有几分相似。
林遮峪遗址位于保德县林遮峪乡林遮峪村村南堡梁台地的最前端,紧邻黄河,是黄河东岸一处重要的龙山至夏商时期遗址,遗址面积约40多万平方米。地表遗物丰富,遗址保存一般。1971年,因在遗址内发现一座商代晚期墓葬,出土青铜器30件,引起学界关注。2005年,省考古研究院曾对该遗址进行系统的调查和试掘,试掘面积约200平方米,在遗址周边调查发现面积不等的同时期遗存4处。为实施和推进“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课题,从2019年6月开始,省考古研究院再次对林遮峪进行发掘。
项目负责人、省考古研究院王俊称,林遮峪石城始建于龙山早中期,废弃于龙山晚期,夏商时期基本上已经失去防御功能。遗址的内涵与时代和黄河对岸陕西石峁遗址的文化内涵和时代颇有几分相似。至于石城墙结构、遗址聚落布局及墓葬年代等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掘工作来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