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约项目共12个,总投资43.62亿元;招商推介项目8个,总投资121.26亿元……8月17日至18日,晋中市“五地一产”入市改革第二次现场推进会暨项目签约推介发布会召开,这一组数据很是亮眼。
按照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部署,晋中市于今年3月份启动实施了以农村“集体非承包耕地、四荒地、林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以及集体经营性资产”为重点的“五地一产”入市改革,实现农村闲置低效的“五地一产”资源的全量化、集成化、项目化入市,从而架设起工商资本、科技和人才“上山下乡”的通道平台。
“五地一产”入市改革,是晋中市委、市政府按照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着眼巩固脱贫成果、破解“三农”工作难题、助推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实现国内经济循环的一项重大举措。
通过改革,晋中市实现了农村资源长期闲置、低效利用、非法占用“净流失”向工商资本开发利用、促进保值增值“大回流”转变,工商资本从城市向农村流动,农村生产关系由“分”强“统”弱向“统分结合”、“统”的作用加快释放转变,农民由分散经营与市场脱节向适应市场、从供给侧发力转变,农业由传统耕作向现代农业转变,集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平遥县东泉镇木瓜村是我省的历史文化名村,村内自天堡、兴盛堡、天顺堡、中兴堡、万字堡、茶房街“五堡一街”依沟而建,传统民居结构完整,遗存丰厚,古朴典雅。
“我们木瓜村借‘五地一产’入市改革的东风,把村民们闲置的宅基地打包整合后,整体租赁给开发商,积极发展兴村旅游增加村民收入,到目前为止,开发商已投资3000多万元,完成了工程量的85%。”木瓜村党支部书记侯安昌介绍说,“下一步,我们将乘势而上,加大一村一品建设力度,把木瓜村的苹果产业做大做强,让村民早日过上小康生活。”
介休市龙凤镇张壁村依托村内丰富的文旅资源,引入凯嘉集团对古堡进行保护性开发,村民依托古堡旅游,大力发展农家乐、民俗客栈等项目,形成了以观光游览、生态体验和餐饮购物为一体的辐射发展模式,村民收入大幅增加,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也顺势提升。
放眼晋中大地,“五地一产”入市改革启动以来,农业农村经济蓬勃发展,不断积蓄和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截至目前,该市已引进社会资本超过百亿元,引入企业1609个,培育新型职业农民6.9万人,带动集体增收8.7亿元、农民增收7.9亿元。
本报记者郝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