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深度报道

巧手“编织出”幸福生活

  •   8月5日下午,记者随“三晋人大代表采风行”活动采访团来到广灵县巧娘宫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的车间时,好多妇女正在不停地忙碌着。在她们的巧手编织中,一条条细长而柔韧的柳条,变成了或花篮,或果篮,或茶几,或沙发,或橙子等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天然、朴素、清新、简练又漂亮时尚,一下子就成了记者的最爱。
      “我也没想到,编着编着,小小柳条就编成了大产业。”巧娘宫的当家人——该县壶泉镇人大代表刘金萍如是说。

    当初,只是为了“给姐妹们找个活干”

      “我从小就喜欢编织一些小工艺品,而且编得还不错。”刘金萍向记者介绍。
      广灵县手工编织文化历史悠久,农村各家各户所用的筐、篓、草垫等农家用具都是由农民就地取材,用玉米皮、蒲草或柳条自编自用。
      2005年,刘金萍看准手工编织文化的传承和商机,既为传承手工编织工艺文化,更为带领同村妇女改变贫穷的现状,于是,她带领13名留守妇女创办了广灵县巧娘手工编织坊,搞起了手工编织,“当初,只是为了‘给姐妹们找个活干’,没有想到,自己还会成为一名企业家。”
      目前,这个巧娘宫已经发展成1085人的妇女编织大军,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妇女728人、残疾人47名。

    把社会责任扛肩上,带动更多的人脱贫

      “在脱贫攻坚的历史重任面前,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手工技艺传承人和一名合作社带头人,我深感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重大。”刘金萍说。
      她千方百计地帮助农村闲散劳动力、贫困妇女、残疾人就近居家学习技艺,通过炕头经济让他们实现灵活了就业增收、脱贫致富,经过不断努力,人均年收入达到1.8万元。
      连续三年,合作社通过逐村逐户免费送技术下乡、送服务下乡,精准培训农村贫困人口3000余人,使她们掌握手工编织技艺,增强脱贫致富本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手工编织行业中来。刘金萍为解决残疾人的后顾之忧,先后为这些残疾职工交纳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工伤意外险,筹集资金为他们解决了住宿问题,也让残疾人鼓起了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信心。
      “我在这里干四五年了,真是挺开心的。”该县西蕉山村的张艳,今年30多岁,有两个在县城上学的孩子,她告诉记者,“原来,家里的收入主要是靠老公外出打工挣的,现在,我把孩子送到学校后,就来这个车间编织,一个月可以挣到2000多元,基本上够自己和两个孩子的学习、生活所需了,老公挣的就可以存起来了。”

    创新拓展,发展编织全产业链

      脱贫致富路并不总是一帆风顺。
      “在手工编织合作社发展的过程中,我发现,柳编的原材料需从山东、内蒙古等外地订购,不但增加了柳编产品的成本,同时某种程度上也制约着手工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刘金萍说,为解决这个问题,她先后去山东、浙江、内蒙古等地学习考察,一路摸爬滚打,从做原材料加工,到2017年通过流转土地的形式在广灵县率先试种了杞柳732亩,通过她的成功试种,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自主种植这种经济收益比较高的杞柳。
      如今,杞柳面积不断扩大,预计到2022年种植面积将达到5000余亩,更多的农村人口通过种植、田间管理、收割、编织等增加了收入,既解决了柳编产品原材料需从外地购买的问题,又解决了当地农民务工的问题,有效利用“致富、帮富、带富”效应。在当地逐步形成以合作社为收购网点,以千家万户为种植基地,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实现了互利共赢,促进了产业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

    创新发展,带动更多人富起来

      刘金萍还不断创新发展理念,适应市场需求。
      在巧娘宫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的草、柳编制品原有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原生态旅游产品和绿色环保居家用品。她带领广大巧娘们推陈出新,提升产品品质,编织出大到床、沙发、茶几、宠物窝等,小至笔筒、果盘等产品。产品体系完整、品牌效应明显、扶贫成效显著。
      为了进一步推动手工编织产业的发展,2017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当地建成了占地30亩的集生态观光、手工编织、休闲体验为一体的扶贫手工业产业园区。有效采用“实用家居用品+观赏”“旅游观光+体验”的模式,进一步拓宽了手工产品的销售渠道,为广灵县贫困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探索了增收致富之路。
      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刘金萍不断创新运营模式,组建了专业化、年轻化的电商运营团队,开通了阿里巴巴、京东、天猫、拼多多等线上电商平台,实现了线上线下多渠道融合发展。
      就这样,当地农村“居家经济”“炕头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辐射带动全县贫困人口自主创业,实现脱贫增收,让手工编织产业真正成为广灵脱贫攻坚主阵地上的“巾帼扶贫工厂”,逐步在全县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手工加工链条,搭建贫困人口就近就地灵活就业的平台,让大部分村民享受到“村口办厂、炕头就业”带来的实惠,进而实现“小产业、大覆盖、促脱贫”的效果。
      采访即将结束时,刘金萍接到了一个外地客商要合作的电话。她说:“我有信心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强,带动更多的姐妹富起来。”(本报首席记者贠娟绸采写、拍摄)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0-08-23期

    • 第2020-08-22期

    • 第2020-08-21期

    • 第2020-08-20期

    • 第2020-08-19期

    • 第2020-08-18期

    • 第2020-08-17期

    • 第2020-08-16期

    • 第2020-08-15期

    • 第2020-08-1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