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阳似火的八月,不是做醋的好时节,但在大同市云冈区和合圆梦园果蔬专业合作社新建的制醋生产车间内,却是一派热闹繁忙景象。
淀粉糊化、醋酸发酵、熏黑上色……从生产车间到包装车间,工人们娴熟地将一瓶瓶印有口泉标识的米醋装箱、封装,没过多久,它们将抵达北上广等大都市,被送上消费者的餐桌。
“我们的醋都是纯粮食酿造,而且传承本土手艺,味道正,质量好,很受欢迎,谁都知道夏天做醋利润少,但却扛不住供不应求啊!”董事长姚晓龙说,“大同醋出口泉,只是近几年做得人少了且规模小,本土好好的品牌就逐渐消失了!”
云冈区口泉乡位于大同市西南部,水质好,粮食丰,自古就有做醋的传统。为了传承大同市老口泉醋的传统工艺,2018年,姚晓龙在自家农业合作社园区内成立了醋厂,特意聘请多位老师傅手把手教授,醋产业逐渐成为当地百姓脱贫增收的“新动能”。
“目前,公司日产陈醋1000斤,而且与周边的50多户农户签订了粮食供应合同,带动相关就业人员达50余人,其中残疾人9名,每年人均收入近3万元。”姚晓龙介绍说,“不止如此,公司每年从每斤陈醋的销售额中按每斤0.05元提出用于帮助困难学生、困难职工和贫困家庭。”
“来了有师傅教,学了差不多近一年,现在每个月收入有4000多元。”醋厂附近米庄村村民赵德春一边给醋过滤淋水一边说,“这些年,村附近有了打工处,自己也不用出外打工,既能照顾家里,又能贴补家用,自己还学了一门好手艺。”
记者在制醋车间看到,一个老师傅在教,几个徒弟在学,炎热的天气挡不住大家学习的热情。“我来了有两个月,目前工资有2000多元,再有半年,我估计就能出师了。”正在尝试学习的米庄村民乔治强说。
目前,云冈区口泉醋业的规模化效应逐渐显现,二期30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已经搭建好即将运营。届时,口泉醋业日产量将由1000斤上升至10000斤,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姚晓龙告诉记者,醋洗脸、醋泡脚、醋洗发等醋浴文化康养中心即将建成,基地逐渐形成“园、加、种、养、商、旅、研”七位一体现代农业园。
本报记者杨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