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绿色三晋周刊

精心呵护二十年 沿黄生态大改观

——省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纪实

  我省地处黄河中游,生态环境脆弱,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2000年,按照国家部署,天然林保护工程在黄河流域正式启动,覆盖全省9市72县及7个省直林区。
  二十年来,我省天保工程以“增面积、增蓄积、增覆盖、保民生”为目标,创新体制机制,重塑了晋山晋水,带动了区域经济社会绿色发展。
  尤其是近年来,我省天保工程区相关单位、干部群众,持之以恒抓保护、科学求实抓营林、众志成城抓建设,保护了沿黄流域森林资源,改善了沿黄流域生态环境。

生态效益明显提高

  2019年天保工程区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量达92.72亿立方米,相当于山西省水资源总量的76.27%;天保工程区森林生态系统年保育土壤达12829.40万吨,相当于省内年土壤侵蚀量的28.13%;天保工程区林分年净生产力1.85吨/公顷,由此测算出森林生态系统年固碳释氧物质量达1730.16万吨;天保工程区森林积累营养物质量达17.76万吨;天保区内森林净化大气环境提供负离子物质量为12.69×10(24)个。森林生态效益价值总量达到1162.04亿元,从2014年至2019年的6年间,山西省天保工程区森林生态效益价值总量增加了612.8亿元,年均增长率18.60%。各项指标显示,森林净化大气环境价值增加最多,增加了117.82亿元。

社会效益日渐凸显

  我省天保工程实施改变了工程区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关系,长期来看有利于天保工程实施县(局)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依托天保工程,我省积极推进工程区国有林场体制改革,在功能定位、林场定性、机构整合、定编定职、财政支持等改革上实现重大突破。改革后,山西省国有林场由267个减至211个;事业人员编制由11717人减至9086人;省直林局业务保障机构由70个减至36个,实现了林场瘦身、财政减压、管理高效。
  同时,省财政专门设立改革转制资金,按照“全额算账、收支分开、差额补足、总额不减”的原则,保障省属108个国有林场经费;53个市县属国有林场纳入同级财政全额预算管理,36个为财政全额保障单位。省直林局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列入“十三五”年度财政预算。
  天保工程的实施每年可为当地带来大约5万个就业岗位,人均年创收0.7万元,同时也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年均13.28%的幅度增长,由2010年的4736元增加到2018年的12550元。林场职工已经实现“五险”全覆盖,年人均工资收入由2010年的26545元增加到2018年的78225元,平均增长率14.67%。

经济效益逐步显现

  截至2019年,工程区累计投入中央天保工程建设资金699762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46205.0万元,中央财政专项资金162300万元;另有各级地方政府投入资金33408.6万元,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凸现。
  天保工程二期实施以来,工程区国内生产总值和林业生产总值增长势头强劲。2019年林业产业总产值534.9亿元。
  依托天保工程,我省不断优化树种、林种结构,着力发展林下经济,形成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关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的基本格局,重点打造林菌、林药、林禽、林畜、林蜂、野生食用采集加工和野生中药材采集加工等7个林下经济支柱产业。
  如今,天保区内已注册了13个地方特色品牌,森林泉、木耳、蘑菇、森林猪、森林鸡等森林食品逐步走向市场。在天保工程的带动下,传统的林业生产力布局得到重新调整,林业生产要素得以重新配置,促进了职工和农民增收,拉动了当地的区域经济,改善了工程区生态环境。

刘子英 刘俊鹏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0-08-24期

  • 第2020-08-23期

  • 第2020-08-22期

  • 第2020-08-21期

  • 第2020-08-20期

  • 第2020-08-19期

  • 第2020-08-18期

  • 第2020-08-17期

  • 第2020-08-16期

  • 第2020-08-1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