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月中下旬起,定襄县季庄乡邱村就热闹起来了。占地60亩的21座葡萄大棚开园上市,350亩土豆喜获丰收。前来采摘葡萄、收购土豆的人络绎不绝,可忙坏了村里的老少爷们儿。
不过,再忙再累,村民的心里也是甜的。在大家看来:选对项目走对路,致富路上就无弯路!
近年来,邱村探索出了“村委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的形式,大力发展农业产业,使土地更加集约化利用,实现了土地增效、农民增收。
“模式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基本成型,运作也顺畅。至于种啥,咱们根据市场来选择、来优化。”该村村委会主任、合作社负责人于艳军介绍道。
前几年,该合作社选育了优良葡萄品种,让社员得到了实惠。今年,又试种了土豆。这些天,葡萄和土豆陆续上市,呈现出了供销两旺的喜人场景。
55岁的高建平是地道的邱村村民,也是第一批跟着合作社种植葡萄的种植户。2015年种植葡萄以后,他跟着合作社到山东寿光学习了两次。现在,老高种植葡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了,成为了“土专家”。
大棚葡萄的种植不仅让像高建平一样的村民步入设施农业发展的轨道,更为全村老百姓提供了一个增收致富的渠道。村民韩素英划拉着手指:“一年在大棚上能干180来天,能赚一万多小两万块钱,还不耽误家里的事情!”
为了多渠道带领百姓增收,今年上半年,村集体又流转回700亩土地,种植土豆和红薯。村民可以把土地承包给村集体,也可以通过土地入股的形式进行分红。村民高俊廷就选择了第二种合作方式,他算了一笔账:“三亩多地,全部流转给合作社了。之前种玉米,一亩地纯收入在1000元左右。流转以后,保底500元,入股分红还有可能得到1000元。”高俊廷除了土地上带来的收入,还有产业链上的收入。
目前,土豆已经进入丰收期。今年的土豆品质好、产量大,好多外地客商都是提前打款订货,十分畅销。于艳军介绍说,现在土豆的产量比预期要好,亩产应该能达到3000公斤,预计每亩地的纯收入在1000元左右。
产业兴旺,农民富裕。邱村通过“村委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周边农民38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户)共同致富,吸纳农村劳动力9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4人)。去年,邱村的人均收入在16000元左右,今年有望实现人均增收1000元。
本报记者畅雪 通讯员张玉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