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组数据,记录着太原脱贫攻坚战场上的成绩。阳曲县、娄烦县分别退出贫困县。太原市累计脱贫160个村、20021户、55704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初的8.5%下降至2019年底的0.08%。今年剩余的218户546人贫困人口于5月底全部达到脱贫标准。
太原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郭志鸿介绍:“太原市总体上告别了绝对贫困,进入了脱贫成效巩固提升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衔接的新阶段。”
一个战场打赢两场攻坚战
脱贫攻坚硬仗遇疫情,一个战场如何打赢两场攻坚战,太原市做出了完美答卷。
如何尽快消除疫情影响?首先要支持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在企业复工复产、重大项目开工、物流体系建设等方面优先组织和使用贫困劳动力,鼓励企业更多招用贫困地区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人员,“点对点”帮助贫困劳动力尽快有序返岗。
为此,太原市牵头组织制定了《关于“抗疫情、保增收、防返贫”十条措施》等9个政策文件,统筹推进减贫防贫、扶贫企业开工复工、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消费扶贫“五进九销”等工作。
太原市农业农村局扶贫科科长郭勇智介绍:“在促进就业、确保增收方面,与人社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应对疫情决战完胜脱贫攻坚进一步加强就业扶贫的工作方案》,提出了有序组织外出务工、促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等6项措施。在2020年”春风行动“助力脱贫攻坚线上招聘月活动中,娄烦、阳曲贫困劳动务工就业人数达到21276人,比去年底务工人数高出25个百分点,位列全省前列。”
与此同时,在优化审批服务、加大金融扶持、减轻企业负担、加大奖补力度等方面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助推带贫企业健康发展。14家省、市、县三级扶贫龙头企业、21家扶贫车间全部复工复产,带动贫困劳动力788人。3月和6月,成功举办娄烦、阳曲、清徐三县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签订农产品采购意向合同1.5亿元。
搬得出、稳得住、有业就、能致富
家家户户窗明几净,村中水泥路铺到门前,绿化树郁郁葱葱,现代化新农村的美丽画卷展现在眼前……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精准扶贫,安居乐业是关键。当一个地方自然条件恶劣、“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时,易地扶贫搬迁便成为应有之举。截至目前,太原市建成的20个集中安置点的入住率、产业就业保障率和35个旧村的腾退拆除率、土地复垦复绿率已全部达到100%。
郭勇智介绍:“为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太原市、县两级先后制定了《太原市关于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实施方案》《娄烦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实施方案》《阳曲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方案》等政策文件,从产业发展、就业保障、社区治理、社会融入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具体扶持措施,确保搬迁群众后续发展得到有力保障,实现稳定脱贫致富。”
如今,异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成效展现在眼前,搬迁后,全部安置新区配套完善了水、电、暖、路、厕、垃圾清运点、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卫生室、便民超市、活动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实现了各安置点安全饮水到户率、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率、通讯集中覆盖率三个100%,就学、就医条件得到充分改善,搬迁群众生活条件和基本公共服务得到明显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搬迁后,太原市扎实推进拆旧复垦,积极推动生态修复。将易地扶贫搬迁拆旧、复垦作为脱贫攻坚重点工作,在6月底前完成了全部拆旧、复垦、复绿任务,共计完成复垦复绿土地1180余亩。
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实现村美民富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太原市立足脱贫攻坚成果,在乡村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等方面狠抓落实,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今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全市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太原市坚决扛起粮食安全重任。郭志鸿介绍:“今年,太原播种面积稳定在95万亩以上,开展了撂荒地整治,推动4万余亩闲置耕地复耕复种,有效补充了粮食种植面积,预计能够完成粮食生产目标。”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在抓特优产业发展方面,太原市积极落实“项目为王”要求,深入推进十大产业集群建设,以酿醋产业为领军,推动高粱产业基地建设;发挥省会城市消费优势,带动六味斋、金大豆等主食糕品企业向精深加工迈进,截至目前,全市储备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项目22个,计划总投资84.4亿元,现已投资完成5.06亿元。
郭志鸿说:“太原市正加快省会城市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步伐,以南部城郊农业和北部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区为带动,着力建设一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项目。”
通过不懈的努力,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乡村振兴取得了可喜成绩。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创建省级美丽乡村30个、市级美丽乡村63个,全市清洁村庄数达到625个。
脱贫是基础,振兴是目标。下一步,太原市将坚持做好脱贫攻坚“回头看”工作,同时集中力量打造一批高标准、高质量的示范引领项目和特色产品,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转型升级,切实打造集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于一体的美丽乡村,助力乡村振兴的全面实现。
本报记者姚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