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时代,随着修图软件的泛滥,人的审美趣味愈发显现荒疏的态势。新闻稿件中亦不可避免地充斥着各种符号和标签。文摘作为一项自觉的审美活动,于“二度创作”中或可承担起部分“救场”的职责。
美在和谐。事实证明,“文摘”之余作好“图摘”,对于办好文摘类报刊具有事半功倍之效。文摘工作应注重图文整合,与时偕行。
如何“图摘”?图文整合时应该注意什么?今以《法治日报》主办的全国首家法制类文摘报《法制文萃报》(以下简称文萃报)为例,试梳理发掘如下:
一、得天独厚者,莫过于新闻图片
合适的文摘配图,可以道出文中欠缺,第一时间“代入”读者,增加现场感。其得天独厚者,莫过于新闻图片。
即使是专题策划,亦最好选配新闻图片。2010年两会期间,3月10日文萃报4版,笔者先是签发两篇文摘稿,改编后的标题为,其一,摘自3月1日《中国新闻周刊》之《大爱无疆:有“花旦”自英国来》;另一则来自3月4日《广州日报》:《没有了脊梁和乳汁的农村 农村留守儿童六成存心理问题》。两篇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对农民工子女的关爱。为使问题展开,笔者在拼版当天又上一篇新发现的摘自3月8日《中国青年报》之《新生代农民工:加薪不等于一切》。至此,专题策划主题突出,然而若不上配图,无异于画龙没有点睛,遂选取德兴上千名留守儿童按手印、向远在外乡打工的家长拼出“爸妈新年好”的新闻照片。将图片放大,整合之下,版面气韵生动,更显丰厚圆满。
二、因地制宜,去芜存菁
文摘配图应注意因地制宜,去芜存菁。2010年2月24日文萃报刊载《13岁私生女除夕死于生父家中》一文,其中一张母亲的图片,一身黑衣,颓然倚靠床栏,或许是在女儿以前的房间,其背景墙上高挂着动作夸张的男明星海报,十分抢眼,让人感觉很“重”,不协调。重者,据《汉字大辞典》,乃粗重,重浊是也。非但不利于阅读,亦影响文中悲悯气息之贯穿,遂将图适当剪裁,保留面部模糊的母亲侧影。虚实之间,得以汰其芜杂,存其菁英。
因地制宜,还表现在要配合版面主题。如生活教育类版面,最好跟文艺类版面区别对待。前者配图,倘与名人书籍都有关,则勿止于名人肖像,不妨尝试上书籍封面,潜移默化中可给读者更多探究指向。
三、强调艺术性
生活类文摘稿件的配图尤其应强调艺术性,要情绪积极,美得健康“给力”。生活已然不易,希望给读者多些愉悦满足,多些审美趣味。
明末山西大家傅山,在其《霜红龛集》中提出书法应“宁拙勿巧,宁丑毋媚”,此美学思想同样适用于文摘配图。
“宁拙勿巧”的美学价值在于率真,自然。2018年10月,文萃报有一期“案海搜奇”版,头条是《被拐失散25年 母子重逢在监狱》一文,笔者最终选定母子现场相拥的一张图。母亲是背影,儿子面向镜头,大半张脸被其张开的五指遮住。整体如雕塑般,其愧疚辛酸委屈,五味杂陈跃然纸上,显现一种英国雕塑家亨利·摩尔所推崇的“被压抑的力”,拙态之下令人唏嘘。
四、涉及未成年人当慎之又慎
涉及未成年人稿件时,文摘配图当慎之又慎,宁缺勿滥。
2020年7月16日,文萃报生活·教育版刊载《女幼师亲吻男童 律师:是否涉嫌犯罪要具体分析》一文。当时有几家媒体大肆刊用当事人图像,个别地方甚至重现阿姨对男童的真实话外音,配以低迷音乐,并打出当事人的不当言论。显然违和。
转载时,笔者特意选用一张儿童伸出双手、掌心向着镜头的手部特写资料图。其明显表现出拒绝、提示保持距离的意象。
五、“留白”与“飞白”之妙
图文整合,还可尝试在文字上下功夫,达成“留白”或“飞白”之势。
留白被认为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最高境界。文摘留白不是空,其中之妙,恰似清人叶燮《原诗》所谓“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境界。
文萃报2009年5月13日有一头条,原题为《“操”字案男子获释后再写5份含“操”字上诉状》。笔者客观体察双方立场,提炼出两个情绪关键词:侮辱与愤怒,遂将其以行楷立为主题,扩充标题区,原题则改为副题,希望精而不简,在欲言又止处达成化解与重构。为免突兀,另加一导读。内容与形式皆适当留白,汉字象形魅力一览无余。
“飞白”指在中国书法笔画中夹杂着丝丝点点的白痕,予人飞动之感。文摘可凭文新写导读、编后,整合小标题,或以“延伸”或“链接”形式另排部分内容,变化字体,如此可虚实相济,丰富版面。
综上所述,无论文摘还是图摘,审美活动之“救场”,不是为了抢戏,而是以和为贵,“和”即恰如其分。当文摘图文经过审美重构后整合得当,则恰似山水相生相让,眉眼盈盈,和在其中矣。(作者:法治日报社 马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