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秋高气爽,汾水粼粼。汾河水犹如一条丝带在太原市蜿蜒而过。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西考察并指出,治理汾河,不仅关系山西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也关系太原乃至山西历史文化传承。要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持续用力,再现“锦绣太原城”的盛景。在描绘美好愿景的背后,中铁十七局集团五公司是见证者、亲历者,更是参与者、建设者。
汾河治理再现昔日容颜
汾河,是三晋儿女的母亲河,也是黄河第二大支流。“九河”是指汾河在太原市区的9条主要支流,包括:小东流河、玉门河、虎峪河、九院沙河、冶峪河、风峪河、北涧河、北沙河、南沙河,曾因生产生活污水直排河道变成臭水沟。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提出:一定要高度重视汾河的生态环境保护,让这条山西的母亲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
为了再现汾河昔日容颜,我省全面推进以汾河为重点的“七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开启生态化、全流域、系统性治理的新探索。如今,汾河正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也给生活在汾水之滨的人们带来了更多幸福。
“汾河现在太美了!水清河畅、绿树盈盈,让人真正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现在,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巡河,听着枯燥,可我干得带劲儿!”汾河巡河员郭年保兴致盎然。
在描绘素波横荡漾、水落雁南飞的美好愿景中,中铁十七局集团五公司围绕绿色发展蹚出新路子……
风光美起来,从“臭水沟”到“景观河”
家住省城九院沙河近三十年的张治没有想到,家门口这条垃圾成堆、臭气熏天的臭水沟竟然变成了蜿蜒曲折、鸟语蝉鸣的风景线。这一切都要得力于九院沙河快速化改造及综合治理工程。
九院沙河属汾河一级支流,因发源于九院沟而得名。
中铁十七局集团五公司参建的九院沙河快速化改造及综合治理工程隶属于太原市既定九河河道治理工程之一,集河道治理、道路改造、雨水、污水、电力、热力、自来水、中水等管线改造为一体,旨在通过“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模式打造海绵城市,提升龙城“颜值”,创建大美山西。
“截污治污,雨污分流成为根除黑臭水体的秘诀。我们将0.5米到2米不等的大口径雨、污水管道铺设于距离河道10米左右的地方,截流河道沿线生活、生产等污水,让其通过一座座连接井汇入污水管道,与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相连接,进行再生水处理。”中铁十七局集团九院沙河项目经理栾成波介绍道。
“九院沙河雨污分流改造完成后,污水去无踪。现在河床干涸,以后再生水厂进行补水,那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就太美啦!”十二院城居民闫璇满怀期待。
从2017年首次参与该工程一标段建设,到如今三标段的滚动发展,优质服务、绿色施工、诚信建设赢得了驻地政府和沿线百姓的信赖和好评。
而距离九院沙河治水点27公里外的汾河流域下游,流传着“清水河,水不清”的顺口溜。谁也不会想到,仅仅半年时间,这个横亘在“三晋之源”近30年的顽疾就被中铁十七局集团五公司的建设者们彻底根治。
今年4月开工伊始,该公司300多位参建人员不懈辛勤付出与高标准作业,通过截污纳管、疏浚清淤等一系列操作让“清水河,水清清”。治理进程中,清淤持续作业30天,清淤量约8万立方,淤泥可占满约32个50米长的标准游泳池。仅垃圾和植物残体清理面积就有23公顷,可占满1座鸟巢体育场。
该河道河底宽度也由原来的2.5米最宽拓展至8米。渠道护岸设计以“满足渠道体系的防洪排涝退水等功能,有利于渠道系统生态”为原则,护砌形式尽量采用生态护砌,结合流速、生态等因素,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河道宽了,淤泥除了,管网铺了。
河道两侧种植了油松、银杏、香花槐等植物,注重色彩特征和季节变化,运用花灌木榆叶梅、连翘及地被花卉萱草、地被菊等。
水质好起来,从治水到“智水”
“河水养护,点多线长。河道宽了,淤泥除了,‘硬件’上去了,却往往根治不了‘水不清’的痼疾,如何让水质变好,做到治标又治本?”在该公司晋源区河道整治项目施工现场,我们找到了答案。
“采用智慧水务工程给水定期做‘体检’,找到污染源‘DNA’,才能让水质真正好起来。”该公司晋源区河道整治项目总工程师李文利介绍道。
雨污分流后,却还会见到恶臭水体,怎么抓住水污染的凶手?通过搭建集监测监控、监督监管、分析展示于一体的智慧河道综合管理平台,自动监测流域内水质状况,上传流速、水位、水温、pH、溶解氧、电导率、浊度、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氮、总磷等数据,时刻了解水质“成绩单”。
当水质成绩“不及格”时,可调看综合平台内的“网格化自动监测网络”数据,根据沿岸企业排放物种类与浓度指数,追本溯源,快速确定污染源和偷排漏排违法行为企业。
同时,在全河流域设立“天眼系统”,24小时监控并预警,给破坏河道、污染水源的违法行为“开罚单”提供了有利证据。
该项目还采用“生态治水”的办法,通过挺水-沉水-浮叶植物群落的构建,结合生态浮床的设置,将大幅改善清水河的生态环境。同时,在水深0.5米以上河段,共布设6台固化微生物发生器,持续释放出高效微生物对污染物进行降解,并重建河道的微生态,逐步恢复河道的自净能力。
最后,为了把好入汾口,该项目在清水河末端建设了污水应急处理场站。该场站配备了一套应急水质净化设备,一天可处理废水1万方。这个占地0.19公顷的污水处理场,犹如为清水河又安上了一个“过滤器”,保证一股清水入汾河。
本报记者王佳 通讯员王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