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一次近距离的非遗文化交流

  一把剪刀,一张红纸,手指翻飞间便剪出各种栩栩如生、形态逼真的造型;一个小面团,一把小刻刀,片刻功夫,一个造型精巧、做工细致的“戏曲娃娃”头像就活灵活现呈现。9月29日上午,在包头市举行的晋蒙文旅主题交流推介会上,省文旅厅专门设置的晋蒙“非遗会客厅”,成为晋蒙两地非遗文化传承人交流的平台。
  在现场,我省带来的剪纸、面塑、葫芦烙画、绳结技艺等非遗展示,以及内蒙古当地的牛皮画、六合枕、剪纸等非遗展示吸引了现场参会嘉宾的兴趣。“风格精美而不失灵动、粗犷而不失细腻,极具黄土高原地域风情。”来自内蒙古的国家级非遗包头剪纸项目传承人王兆刚表示。
  王兆刚说,作为指尖上的文化,山西剪纸的内容和体裁更具有地域文化特色。近年来,几乎每年他都去一次山西,和山西剪纸界的几位知名非遗传承人进行交流探讨。
  为参加本次非遗文化交流活动,我省葫芦烙画艺术传承人牛彩祥专门花费了6天时间制作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葫芦烙画。据了解,牛彩祥葫芦烙画内容有吉祥图案、人物山水、名人画像等。
  活动现场,牛彩祥一边制作,一边对参会嘉宾介绍着烙画技艺。“烙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烙画创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烙画不仅有中国画的勾、勒、点等手法,还可以烙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
  “烙画技艺给人以古朴典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成吉思汗是我们草原的英雄,这幅烙画一下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来自包头电视台的一位记者手里拿着《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葫芦烙画爱不释手。
  而一双巧手加一团线绳,在50多岁的师存荣老师的手中,绳线“生”出了花儿,“长”出了型儿,变成有温度的绳结艺术,各色鲜亮的绳结造型被赋予不同的美好寓意,受到观众的喜爱。
  “相比于流水线生产,手工的东西更有温度。”现场多位参会嘉宾深有感触地说。活动期间,与会嘉宾不仅体验了山西剪纸、编织、葫芦、面塑等非遗项目的好手艺,而且近距离感受到一次两地非遗艺术创造力。

本报记者栗美霞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0-09-29期

  • 第2020-09-28期

  • 第2020-09-27期

  • 第2020-09-26期

  • 第2020-09-25期

  • 第2020-09-24期

  • 第2020-09-23期

  • 第2020-09-22期

  • 第2020-09-21期

  • 第2020-09-2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