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来山西视察,并勉励山西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高质量转型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努力蹚出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子,乘势而上书写山西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山西要转型,吕梁勇争先。吕梁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舍我其谁”的魄力,将先行先试转化为吕梁发展先机,持续打造出了一系列转型发展的重大经济项目和脱贫攻坚品牌,成功摆脱了“一煤独大”的发展格局,蹚出了一条转型发展的吕梁路径。为此,吕梁市委宣传部特联合山西经济日报社开展《转型发展 砥砺前行——“蹚出一条新路来”》系列报道活动,充分展示吕梁高质量转型发展成果。
红枣、核桃、生猪养殖、绿色谷子、旱地瓜菜、光伏扶贫等八大扶贫产业带动贫困户8560户、25396人实现增收,全县贫困户特色产业覆盖率达80.3%。这是记者在柳林县采访时获悉的数据。
这些数据彰显了柳林县转型发展的丰硕成果。众所周知,“一煤独大”是该县一直以来的产业发展格局,如何让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是摆在柳林县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去年以来,该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改革创新的浓厚氛围中凝聚共识,敢于突破思维定势和传统经验的束缚,善于创新观念、思路,坚决从“资源依赖”观念的误区中走出来,利用好“地下”资源,在“管好煤、壮大铝、发展气、瞄准新”上下足了“绣花”功夫。2019年5月,由院士专家团队7人进驻的含钙矿物及固废资源清洁高效利用院士工作站在柳林县揭牌,吹响了该县由“煤老大”向“排头兵”转变的号角。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在柳林县大力发展产业的同时,必将带动更多的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
今年60岁的张海莲是龙门垣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年龄偏大、自身文化程度不高一直都是其外出打工的“绊脚石”,2019年,澜海服装加工有限公司与陈家湾乡龙门垣村合作,在村里了建起手套加工扶贫车间,解决了村里闲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实现了他们在家门口就业的梦想。
“之前仅靠种几亩薄田维持生计,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现在一天能做四五十双手套,每加工一双手套可得0.9元的劳务费,还有时间打理自己的庄稼,生活一下子就有了起色。”张海莲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因地制宜,选对产业,方能栽下“摇钱树”。北辛安村位于柳林县的大山深处,是个典型的贫困村。村内山高田少,空气清新,水资源丰富,发展养殖业得天独厚,可苦于资金短缺,加之没有龙头项目带动,村民们根本不敢涉足。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北辛村成功与新大象集团联姻,他们采用“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的模式,成立了绿色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和油脂加工合作社,并同新大象集团合作,成功引进大蒙养殖公司万头生猪重点产业扶贫项目,有效带动全体村民增收致富。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个村子念一本经,是柳林县产业扶贫的理念。选对产业,上对项目,既是起点,更是赢点。转型发展道路上,在该县牢牢扭住产业扶贫的“牛鼻子”,全力推进富民产业蓬勃发展的带动下,农民的钱袋子鼓了,日子好了,心气更足了!
本报记者李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