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人文视野

歌人民抗日,立不朽丰碑

——蒋殊《沁源1942》浅评

  蒋殊创作的报告文学有其“殊”的特点,从书名《重回1937》与《再回1949》便可看出,她将视角聚焦于特殊时代的特殊人或普通人的特殊事上。她的新作《沁源1942》,两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给我们掀开了抗日战争历史中的特殊一面,那就是当年山西沁源县的老百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是怎样将侵入的敌人“围困”,记录和讴歌了沁源人民舍小家保国家的英雄壮举,呈献出二战史上的特殊战例。
  随着《沁源1942》,我们来到山高、沟深、林密、闭塞的沁源(当然,现在的沁源已是今非昔比,充满现代化气息)。1942年10月,日本侵略者集结了大量步兵、炮兵、机枪部队和伪军进攻沁源。在敌强我弱的情势下,沁源老百姓在党的领导下舍弃家园,躲进深山。日本侵略者占领了沁源,占领的是一座空城。日军占领沁源的第一个冬天,“没有老百姓,不能派粮派款,不能抓差服役,出门无人带路,没有情报来源。困在城中,有耳听不到,有眼看不见”。抗日军民密切配合,一边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维持艰难的生活,一边对敌人广泛展开了游击战、夜袭战、地雷战、伏击战等各种灵活机动的战术。将敌人围困在狭窄的平原地区,最后,将日寇“挤”出了沁源县境,创造了二年半“沁源围困战”的光辉战例,这是一场完全意义上的人民战争。之后被毛泽东赞为“英雄的沁源,英雄的人民”。
  《沁源1942》中,我们看到了老百姓多种多样的抗日行动,弃了家园,还亲手毁了家园;山里的居民将自己的房子腾出来让舍弃家园的难民住;回家偷回自己的粮、自己的羊,偷回自己的东西;不停地跑,为了吃饱,为了活着奔跑,是儿童的抗日;誓死不维持敌人,是抗日;宁可少吃,也要买子弹打鬼子,是抗日;让我们看到了沁源县围困指挥部政委刘开基沉着镇静有勇有谋的指挥艺术,让我们看到了贺逢光、张法中、任彦、李学孟等一群豁出命的抗日英雄。
  一群老百姓,一群抗日英雄,写得有血有肉,英勇悲壮,读来荡气回肠。我们看到了沁源人的身上,那种威武不屈、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独一无二的沁源精神。
  作为历史题材的报告文学《沁源1942》,既是对沁源革命历史的呈现,是对老百姓抗争抗日的深情礼赞,更是对革命烈士的深情礼赞,也是对日本侵略者暴行的揭露与控诉。《沁源1942》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比比皆是。
  作品深刻揭露和控诉了敌人的残暴兽行,“一把把刀,争相露出刀锋。一时间,女人们被撕裂,撕碎。之后,还要再拿出刀,划遍她们周身。她们的某些部位,被丧心病狂地划过,捅过。”寥寥数笔,将侵略者的兽行揭露得淋漓尽致。读罢,怒火中生。日寇的兽行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放弃家园躲进山里的老百姓,在党员干部的协调带领下建起新村,“他们利用山洞、石崖与山林,开始建造家。自命‘正气沟’‘坚定庄’‘顽强圪梁’‘伟大山头’‘抗战村’等,一个个坚定的名字,就是一颗颗坚定的心。”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这些为国无所畏惧、无私奉献的英雄,也看到了一段正在饱受屈辱、咬牙崛起的民族斗争史。何等伟大的人民群众。
  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对敌人展开了卓绝的斗争。敌人占领沁源后,“室中空空,仓中空空,瓮中空空。井中打上的水,散发出阵阵恶臭(老百姓将死猫死狗扔进井里)。无奈,只好到几里外的沁河去挑。然而,那流淌着清潾潾沁河水的河边,早已有神枪手在等待伏击。”日寇在他们占领的小圈子里胆战心惊,彰显了人民抗日的伟大力量。
  这些有强烈感染力的悲壮情景,刻画入木三分,令人过目不忘,读来撼人心魄。《沁源1942》刻画的百姓抗日、英雄群像,是沁源这片土地上开出的璀璨花朵,将作为激励后人的精神力量;是一座历史丰碑,永远矗立在人民心头。
  全书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而8万沁源人民抗日的事迹散布在数十个村庄2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由于题材重大,线索众多,人物与事件交织,蒋殊摒弃了呆板的时间叙述,时而倒叙,时而插述,时而交叉。她用一根针——党的坚强领导,一根线——老百姓的抗日,穿珠般串联起老百姓的大转移、大山深处的炊烟、暗夜逆行人、后花园的火、奔跑的少年、女人花、别样雷声……以简朴的笔墨勾勒出沁源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画卷。关键人物重要场景和典型则精雕细刻,栩栩如生,众多真实而饱满的人物和故事如群星灿烂,折射出抗日的艰辛与群众的力量。
  《沁源1942》以她一贯的散文式夹叙夹议完美融合。语言短小精悍,掷地有声,没有冗长的语句。叙述行云流水,又激情澎湃,议论高屋建瓴,又如歌如泣,有情有义,感情充沛。因而读来,不沉闷,有份量,有厚度。
  书写英雄,礼赞英雄,是文学的永恒主题和重要使命。
  时间可以过去,历史不能忘却。只有正确认识历史,才能更好地开拓未来。蒋殊在努力打捞那些被时光覆盖的旧痕。她说,不论历史的车轮怎样前行,但不能忘记负重前行的平凡人。70多年了,亲身经历过那场劫难的人越来越少了,蒋殊站出来,将这些沉睡在历史深处的事件、人物唤醒、激活,让他们的事迹鼓舞后人。
  这是一个作家肩上的责任,蒋殊如是说。(作者:中国冶金作协主席 张欣民)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0-10-13期

  • 第2020-10-12期

  • 第2020-10-11期

  • 第2020-10-10期

  • 第2020-10-01期

  • 第2020-09-30期

  • 第2020-09-29期

  • 第2020-09-28期

  • 第2020-09-27期

  • 第2020-09-2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