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深度报道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聚焦标准化条例

  我省作为国家标准化的改革试点省份,将省委、省政府破解改革中的难点、堵点、痛点,通过标准化条例确定下来,以法治方式促进我省标准化战略尽快落地实施,可以助力山西经济社会高质量转型发展蹚出一条新路来。
  近日,在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上,《山西省标准化条例(草案)》及其审议结果的报告,引起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们的高度关注。
  “以山西的黄花产业为例,标准的制定,提高了我们在市场上的话语权。”省人大常委会委员赵向东说,要进一步加大服务和支持力度,推动建立更多的先进标准体系。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李俊林建议,要加强人才培养,我省高校还没有标准化专业,在职业院校、高等院校要适时设立标准化专业;要大力支持标准化的研发和项目的研究,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同时要鼓励标准化相关科技成果的转化。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张李锁说,要更加注重服务,强调服务,建议对地方标准的制定、修订进行指导服务和监督,对标准的组织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提供相关服务。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刘志宏建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支持标准化试点示范建设,并根据当地实际选择重要领域,创建技术标准创新基地,逐步推动和支持更多应用类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成锡锋认为,要注重服务标准的制定,不仅是产品质量,也要有服务质量的标准;要鼓励市场多元介入,特别是推荐性标准的制定。除了国家标准需要明确大的、宏观的,特别是涉及安全的强制性标准外,其它的推荐性标准,大可以让地方、行业、团体、企业按市场需求和规律去做。而市场要做就是要鼓励市场配置资源,发挥市场多元参与多方介入的作用,然后不断推动标准质量提升,而不是有些企业、行业、中介组织跟我们政府再对接成为二政府,然后进行产品行业标准垄断。同时,注重标准实施监管的后续跟进,特别是国家强制性标准。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冯改朵认为,企业可以根据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自行制定或者与其他企业联合制定企业标准,鼓励和支持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相关技术要求的企业标准,鼓励和支持企业、社会团体、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科研机构等主导或者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并结合实际情况采用国际标准。


本报首席记者贠娟绸采写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0-10-18期

  • 第2020-10-17期

  • 第2020-10-16期

  • 第2020-10-15期

  • 第2020-10-14期

  • 第2020-10-13期

  • 第2020-10-12期

  • 第2020-10-11期

  • 第2020-10-10期

  • 第2020-10-0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