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创造性人才,教育首先受到诟病。这让我想到“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虽然钱学森当时是针对学术研究而言,但这个问题可以推广到各个领域。更一般的问题是:相对于我们对教育的投入,相对于我们的人口规模,相对于我们的经济总量,从我们的教育体制中走出来的具有创造力的人才为什么这么少?
我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担任院长12年的经历让我确信,我们的教育体制,有它的长处,所以才有迄今为止的经济增长,但也有它致命的短处,尤其不利于杰出人才成长,不利于创新。其中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对教育的认识,过于局限在“知识”上,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获取知识,好像就是教育的全部内容。“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深入人心,不能说是不对的。但是,创造知识的力量又是什么?仅靠知识就能创造新知识吗,就能产生创造力吗?我看不一定。创造力需要有知识,但不仅仅是知识。
人的创造性或创造力从哪里来?我有一个假说:
创造力=知识×好奇心和想象力
这个公式告诉我们,知识越多,未必创造力越大;所以,创造力并非随受教育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知识通常是随着受教育时间的增多而增多。经济学家度量“人力资本”的通常做法,就是计算受教育的年限。但是,好奇心和想象力与受教育年限的关系就没那么简单了,而取决于教育环境和方法。
我们有理由相信,儿童时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特别高。但是随着受教育越多,好奇心和想象力很有可能递减。这是因为知识体系都是有框架、有假定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往往会挑战这些假定,突破现有框架,这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正确,所以会遭到批评,而这在客观上就容易产生压制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效果。在我们国家的应试教育制度下,情况会更糟,当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好成绩,教师教书的目标是传授标准答案,那么教育越投入,教师和学生越努力,好奇心和想象力就被扼杀得越系统化、彻底化,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减少程度就越大。
如果创造力是知识与好奇心的乘积,那么随着受教育时间的增加,前者在增加,而后者在减少,结果创造力就并非随教育增多而单纯上升。这就形成了创新型人才培养上的一个悖论:更多教育一方面有助于增加知识而提高创造力,另一方面又因减少好奇心和想象力而降低创造力。
所以,我对“钱学森之问”有一个简单的回答:不是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而是我们的学校在增加学生知识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减少了创造力必要的其他元素,就是好奇心和想象力。如果这是对的话,它对大学教育改革有重要的含义:大学除了教授学生知识外,还要创造一种环境,尽力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创新取决于创造性人才,创造性人才取决于教育。在这个意义上,教育决定未来。科学探索,技术突破,商业创新,仅靠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好奇心和想象力,还需要一种开放的、多样的心智模式。
所以教育,不仅是教,更是育。(钱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