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地一产项目—介休市连福镇天峻山景区一角
五地一产项目—寿阳县尹灵芝镇田益农业生态园区
五地一产项目—和顺县李阳镇下石勒村采摘园、垂钓园
五地一产项目—昔阳县西寨乡蘑菇种植基地
五地一产项目—左权县上武村游园
五地一产项目—榆社县社城镇社城村花卉基地
五地一产项目—和顺县李阳镇下石勒村火麻种植基地
五地一产项目—左权县龙泉乡黄金谷效果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晋中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发出了以推进农村集体非承包耕地、林地、“四荒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宅基地和集体经营性资产“五地一产”入市改革的动员令。
经过半年多时间的推进,晋中市共引进社会资本几百亿元,引入企业1745个,培育新型职业农民7.2万人,带动集体增收9.1亿元、农民增收8.2亿元。今年,该市先后两次举办农村“五地一产”入市改革项目推介会,23个优质“五地一产”项目吸引了136亿元的投资,农民收入、集体资产显著提升,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进一步夯实,乡村治理效能显著提升,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基础。
省委对此项改革始终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省委深改委第二十三次会议对晋中“五地一产”入市改革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改革目标方向正确、改革思路清晰、制度设计可行、政策集成有效、推进措施稳妥,为我省在转型综改上率先作出了示范。
激活乡村沉睡资产 盘活乡村闲置资源
吸引工商资本“上山下乡”
激活乡村沉睡资产、盘活乡村闲置资源,是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助推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
晋中市探索推进“五地一产”入市改革,破除体制性障碍、打通机制性梗阻、推出政策性创新,把沉睡着、分散着甚至失控着的千千万万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资源,汇聚集中起来,以最大的综合效应、集聚效应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最强、农村最美、农民最富、治理最优,这正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践行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的生动实践。
“‘五地一产’就是农村最大的资源资产,只有把这块资源盘活,才能吸引工商资本、科技、人才等‘上山下乡’,才能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只有壮大集体经济,才能夯实基层政权基础,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晋中市委书记赵建平说。
据统计,晋中市现有农村集体非承包耕地105.8万亩、非承包林地402万亩、“四荒地”340万亩、宅基地67.74万宗32.7万亩、经营性建设用地27.8万亩、经营性资产27.6亿元。这是蕴藏在农村的一笔巨大财富。
晋中市通过实施“五地一产”入市改革,实现了农村资源“净流失”向“大回流”转变,农村生产关系由“分”强“统”弱向“统分结合”“统”的作用加快释放转变,农民由分散经营与市场脱节向适应市场、从供给侧发力转变,农业由传统耕作向现代农业转变,集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进一步夯实,一些村“两委”由软弱涣散向“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转变。
太谷区西曲河村旱垣温室建设项目就是典型的“五地一产”入市改革成果。晋中田森集团相中西曲河村的“四荒地”,投资1137万元,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股份合作模式,在荒山荒坡上建起占地500多亩的32栋旱垣温室大棚,建成全国首创的智能化旱垣温室大棚园区,年总产值预计可达到534万元。
村党支部书记薛荣生说:“村里能利用的1100亩‘四荒地’已全部被城里工商资本相中,通过‘五地一产’入市改革,这些地成了吸引投资,发展设施农业、规模农业、现代农业的‘香饽饽’,集体收入问题、农民就业问题都解决了,‘一子落满盘活’。”村民薛福钢一个人管理着3个智能温室大棚,他说:“累是累点,但是很开心,在家门口上班,月收入8000多元,去哪找这么好的工作!”
薛福钢脸上满意的笑容就是对“五地一产”入市改革最好的诠释。目前,西曲河村旱垣温室项目带动当地32户农户就业,每户年增收10万元。
把“六大集成”要求贯穿改革始终
以最大的综合效应、集聚效应引领改革正确方向
10月11日至12日,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太谷)论坛盛大开幕,来自全国“三农”领域的引领者、研究者、实践者再次相聚太谷区阳邑小镇,共谋“三农”发展,共话乡村振兴,共议农村改革。期间,全国农业生产托管工作推进会也在晋中市召开。
两大国家级农业领域的盛会同时在晋中举办,足以见晋中农业发展、农村改革的底气和优势。
长期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晋中市委、市政府围绕做好“三农”工作,都有全新的探索和实践。向土地要效益,变废地为良田,持续推进“激活农村资源、促进乡村振兴”攻坚行动;以通道为轴线、以产业为依托、以村庄为单元,建设百里乡村振兴示范廊带;出台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二十五条”,着眼基层治理精准发力,通过给权力、给待遇、给保障、给出路、给激励,进一步点燃乡村干部担当作为的激情;以革命性、集成式的思路,全面推进“五地一产”入市改革……时时处处体现出市委、市政府对农村的深厚情怀、对农业的迫切关注、对农民的亲切关怀。
而“五地一产”入市改革,就是晋中市委、市政府立足晋中实际,把农村闲置集体资源资产唤醒打包,推出的一项系统性、革命性、集成性改革。其根本意义在于聚焦打总体战,破除体制性障碍、打通机制性梗阻、推出政策性创新,以集成思路、集成目标、集成政策、集成办法、集成经验、集成效能来谋划、引领、支撑、推进、示范和检验改革,克服单兵独进、单项突破弊端,以最大的综合效应、集聚效应引领改革正确方向。
晋中市委书记赵建平亲自研究部署,亲自带队观摩、调研、督导,入农家、问干部、访群众,从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出了“六个集成”等一系列创新举措,推动集体产权制度优化创新,推动集体资源资产优化组合,推动城乡要素优化配置,推动集体经济收益优化合理,推动乡村振兴效能优化发挥,引领全市蹚出一条晋中农业农村的集成改革之路。晋中市委副书记、市长常书铭把“五地一产”入市改革摆上工作的重要日程,开会研究、基层调研、一线推进。市四套班子领导人人参与、带头推动,全市各级各部门都积极行动起来,在“五地一产”入市改革的激流中奋楫前行!
同时,深入分析制约改革推进、影响改革成效的堵点,找准破题方法,力推落地见效。建立“1+6”政策体系,出台破解“清底、规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县级统筹、统一交易平台、金融资本支持”五大难题有效性政策。下发农村土地利用、摸底核准的“一图三表”,指导基层进行实地勘察、核实、调整。明确“三破、两净、打包入市”入市路径,打破要素、区域、产业壁垒,形成更多的“净地”“净资产”。编印《政策百问答疑口袋书》,拿出核准、确权、规范、入市、分配五环联动推进措施,一月一观摩、一月一推介,招招见实、强力推动。组织全市“五地一产”入市改革专题调研,广泛开展深度调研剖析,形成综合性和分组分领域调研报告130篇,进一步凝聚了智慧和力量。
晋中市委通过“书记抓”、抓“书记”,层层传导压力,逐级落实责任。各县(区、市)作为“一线总指挥”,狠抓项目推进、任务落实、问题研究;乡村基层当好“前沿作战员”和改革落地“施工者”,抓实问题解决、措施推动、难点突破;涉农部门、公检法司、宣传机构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全力保障。市县乡村四级联动,以实效实绩说话、以成效成果检验、以战报战果作答,充分彰显了党领导一切的政治优势,形成“上下一盘棋”“共谱改革曲”的良好工作格局。
基层创造选树典型模式
美丽乡村由“一处美”向“处处美”、“一时美”向“持久美”转变
面对“五地一产”入市改革这个创新性举措,晋中市委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典型示范的工作思路。无论改革伊始选择纯农型、城郊型、林区型、贫困型等几类乡镇进行试点,还是两批选树的50个典型案例,以及连续召开的现场观摩推进会,都是以成功的典型和样板,供基层学习借鉴,杜绝跑偏和走弯路。实践证明,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改革既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也打造了一批“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干就成”的好经验、好典型。
各县(区、市)充分发挥基层首创精神,在用足用活政策、高位推进上发力,形成了一批制度成果。太谷区出台了清查核准、确权登记、规范实施、收益分配等10个指导意见。介休市出台《“五地一产”规范阶段实施意见》,以“五打五查”为抓手,规范“地大证小”、超期承包、地价标准不一等问题,查处侵吞侵占农村集体资产等违纪违法行为。平遥县建立了三级书记齐抓、“六加一”指导、赛场淘汰、例会晾晒“四个机制”工作方法。左权县构建了责任部门、农业组、乡镇合包一个典型村的“三包一”工作机制,并设立了500万元专项金融扶持资金。
随着“五地一产”入市改革的深入推进,晋中市打造了一批绿色生态村庄,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实现美丽乡村由“一处美”向“处处美”、“一时美”向“持久美”、“外在美”向“内在美”转变。不久的将来,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将逐步变成现实。
榆次区乌金山镇后沟村将原先零散的400余亩农户承包地流转回村集体,并通过挖梁填沟进行土地整理,使全村耕地面积翻了一倍,再由村集体统一发包给大型农企进行开发,投资建设康养文旅小镇。如今,村集体的非承包耕地、林地、“四荒地”、经营性建设用地等都成了“用武之地”。2019年,该村通过盘活“五地一产”,村集体共增收59.7万元。昔日乌金山脚下贫困落后的小山村,如今已成为全省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
介休市赵家庄村的整体开发型,集成整合水文资源、土地资源、旅游资源,引导社会资本发展装备制造业、食品加工业、文旅业等,形成综合开发、集中发力、全面受益的格局,村集体年均经济收入达7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5.1万元。
平遥县横坡村的资源入股型,以“五地”入股,引入公司合作开发生态庄园,村民宅基地流转收入每年达13万元,村集体累计分红25万元,村民累计分红418万元。太谷区阎村的合作经营型,由村集体牵头创办蔬菜合作社,流转土地500亩建设拱棚温室园区,带动50余农户年户均收入16万元。
祁县刘家堡村的大户带动型,发挥企业、能人、大户优势,由北京中盛懿明水墨振兴文化艺术公司带动开发“五地一产”,发展特色产业,投资1.7亿元打造王维水墨诗国小镇,村集体实现增收50万元。
平遥南城村的多元发展型,成立集体控股的房地产开发公司,整合建筑企业,组建物业公司,修建集体商铺、宾馆等,以建筑业、房地产业、物业、租赁业等多元经营,通过公司化运作实现资源资产保值增值,村集体年收入达到3200余万元。
寿阳县上湖乡的乡镇统筹型,由乡镇党委政府规划引领、集中谋划适宜产业,筛选全乡6个村9958亩土地,整合打包、统一招商、统筹推进,与3家合作社和2家公司达成合作协议。
榆社县社城村的扶贫开发型,联结26户贫困户,以1200万元扶贫资金作为集体经营性资产入股,与返乡能人合作成立园艺公司,建起高标准现代花卉产业园区,形成“村集体+公司+能人+贫困户”的生产运作模式,每年可增加集体收入27.5万元,带动贫困户每年户均增收3万元,年均务工性收益4000元。
……
“五地一产”入市改革盘活了农村闲置集体资源资产,壮大了集体经济,满足了农民群众改善生态环境、居住条件等日益增长的需求。全市上下对改革的信心和决心更加坚定,干劲和活力更加高涨。
如今,各县(区、市)系统梳理了“五地一产”总数,摸清了资源资产的家底,为合理规划、整合资源、打包入市和精准谋划未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提前化解土地要素瓶颈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实践中还注重挖掘旅游、民间技艺、特色文化和乡野面貌等无形资源资产,促使种养加、康养、旅游等产业有机融合,探索“‘五地一产’改革+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特色文化”等新路径,让村里的沉睡资产、隐形资源变成现实资本,加快了农业农村转型升级。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是市委、市政府不懈的追求。晋中,将沿着“五地一产”入市改革这条乡村振兴之路、现代农业之路、全面小康之路,乘势而上,逐梦前行。 (组稿:郝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