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小小合作社 省城请“外脑”

——交口农霖种植合作社核桃产业规划与品牌塑造研讨会侧记

  这是一场高规格的“传道授业解惑”研讨会。
  每位专家、学者都是业内鼎鼎有名的品牌、策划方面的“大咖”。
  山西省品牌协会会长邢尚新,品牌专家赵加积,原山西省农业厅副厅长赵安泽,山西省专家学者协会副秘书长、高级农艺师李凤岐,晋商品牌课题组副组长陈红军等参与讨论。
  他们“帮扶”的对象是吕梁市交口县回龙乡田家山村的农霖种植合作社。
  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乡村合作社,是这场研讨会的主角。合作社的理事长、“当家人”——薛棋荣,率领团队长途跋涉来到省城寻找“智囊团”。
  11月6日,该合作社核桃产业规划与品牌塑造研讨会在太原召开。
  他们的目的明确:借“外脑”,明确发展路径。
  专家们“组团”“把脉问诊”的思路也很清晰:助力脱贫攻坚,切实为乡村振兴提供力所能及的“养分”。
  合作社由5户村民发起,200多户村民共同参与,将近200亩的土地上主要种植着麻核桃树、晋龙一号、辽核等品种。核桃种植面积虽不大,但这里迄今已有2000余年的核桃种植历史,尤以出产的核桃以个大、肉厚、营养丰富等特点而闻名。
  其实,交口县历任县委、县政府始终紧抓核桃经济林产业发展,大力实施“核桃富民”战略,到“十三五”末,该县核桃经济林面积达到25万亩。实践证明,发展核桃产业是当地极具生命力的农业产业。
  合作社成立之初,薛棋荣贷款100万元投入核桃产业,他梦想把合作社做大做强,带领村民走上有品牌、有规模、有未来的核桃致富路。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由于合作社的核桃品种多且杂、产业化程度低、市场定位不准确,一时,大家伙都很迷茫。
  针对现状,经过梳理,赵加积语重心长地表示,农产品的竞争就是农业品牌的竞争,只有在适度规模经营的前提下,进行品质提升、品种优化和品牌创建,积极探索小而精、小而特之路。他也提醒道:品牌建设之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投入,更需要当地政府的政策扶持。
  由于长期在农业部门工作,赵安泽具有丰富的农业产业化经验,他说,“在立足资源优势的同时,要坚持科技引领、龙头带动,切实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减少低端无效供给,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管理。”
  上世纪90年代,李凤岐在左权县任职,曾是我省第一个科技副县长,退休后,又开始了职业科技扶贫。左权县也是我省核桃种植大县之一。
  李凤岐对核桃种植、产业化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他说,一定要促进核桃的精细加工,提升农副产品价值,推进核桃产业与旅游、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的融合,着力构建产加销紧密衔接、产业交叉融合的农业产业体系。
  陈红军则从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络建设、农业产业链电商等实际操作层面进行了细致讲解。
  3个多小时的听课、学习,合作社成员杨泽瑾表示,收获很大,开阔了眼界,信息量很大,还需时间消化,但这为合作社发展探索了新路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几位专家学者各抒己见,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他们为合作社核桃产业发展指出了一个方向。
  邢尚新掷地有声地表示,“一群人、一件事、一条心、一起拼、一定赢!我们将用品牌智库和交口县核桃产业做好对接,通过服务助力、企业对接、嫁接资源、搭建桥梁等多方面对交口县核桃产业创立品牌、打造品牌奉献出我们协会的一份力量。”
  有梦想才有目标,才有前行的动力。合作社也有自己的行动“计划”,他们已经把目光集中到了代餐食品、核桃油、文创核桃上。下一步,他们计划筹建加工厂,创建品牌,与加工厂合作,研发打造符合市场需求的核桃产品。
  坐而言,起而行。通过来并求“真经”,小小合作社将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实际,激活核桃产业发展潜力,推动产业发展、集体增收、农民致富,凝聚起乡村振兴发展的强大合力。

本报记者翟步庭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0-11-09期

  • 第2020-11-08期

  • 第2020-11-07期

  • 第2020-11-06期

  • 第2020-11-05期

  • 第2020-11-04期

  • 第2020-11-03期

  • 第2020-11-02期

  • 第2020-11-01期

  • 第2020-10-3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