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层层梯田高入云端,这里秋高气爽花色烂漫,这里四季分明果香粮满……这里是屯留区,北纬36.32度,东经112.88度,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光照好、生长期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产粮大县。
10月下旬,当白霜渐染、草枯叶落,瓜果入库、粮食归仓,在西风渐烈的黄土高坡上,在日渐凋零的层叠梯田中,一座梨园沐浴着晚秋的暖阳,汲取着山川灵秀、日月精华,将天地之气、山川之精储藏在自己日渐丰满的身子里,准备为有口福的人们奉上爽口爽心的味觉盛宴。这就是长治市屯留区吾元镇张家沟村党支部书记谢宏斌种植的晚秋黄梨。
晚秋黄梨果核小、果肉细腻、甘甜爽脆、皮薄肉厚汁多,可储存至第二年果蔬采收季节。名为晚秋,概因其生长期长,采摘晚之故。
据谢宏斌介绍,晚秋时节,天气日渐寒冷,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农作物基本都已归仓入库,但对于晚秋黄梨而言则是它储存能量、提升口感的关键季节,经过寒露、霜降之后的洗礼,晚秋黄梨在上冻之前采摘,甜度高、口感好、宜储存,摘得早,在储藏过程中则宜变酸,降低口感。
提起晚秋黄梨的种植,谢宏斌如数家珍:“每棵行距3米,株距1.5米,一亩地可种植150棵。保守估计一棵树挂果20斤,一斤2元,一亩地收入6000元。流转土地、肥料等投入往大处算最多1500元,每亩净收入也有4000多元,比种植玉米强多啦!去年我家的10亩地采摘黄梨3万斤,净收入近5万元,是个好产业!”
2013年,经河南老乡介绍,谢宏斌尝试种植了晚秋黄梨4亩,第一年蹲苗不留果,第二年每树留下一果,竟长到一斤多重;第三年以后就可以正常采摘。经过七八年的种植,谢宏斌发现晚秋黄梨的抗寒、抗旱、抗病虫害能力强,易于管理,四季分明的黄土高坡气候特征使晚秋黄梨的口感更好、营养更高。
最初种植,每株苗十六七块钱,加上流转土地等费用,每亩地投资3600元左右;现在每株苗十三四块钱,每亩地投资3100元左右,一次种植可采摘10多年。在他的带动下,全村现在有晚秋黄梨50余亩,有20余亩进入丰果期。
因村务缠身,梨园日常由其妻子赵爱香打理。从剪枝、施肥、压枝、梳果、套袋等,赵爱香都是一把好手。不仅梨园管理得好,这个能干的农家大嫂还注册了抖音,将自己劳动过程拍摄成美美的抖音视频,成了最接地气的网红。经过七八年的摸索,她掌握了晚秋黄梨种植、管理的全套技术,不仅成为自家黄梨的代言人,还是指导群众种植晚秋黄梨的技术员。
40岁的时候,正值壮年的谢宏斌结束了在外打工生涯,回到村里工作。2017年,这个见过世面的农家汉子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担当起带领乡亲们调产致富的重任。2018年、2019年,相邻的龙门口村、常庄村先后并入张家沟村,张家沟村成了940余口人5000余亩耕地的大村庄,支村两委干部14人,党员43人,40岁以下的只有6人,谢宏斌肩头的担子更重了。
针对本村人少地多,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守人员年龄老化的实际,谢宏斌带领群众,积极探索农业调产增收之路。目前,已种植苹果、梨、尖椒等蔬果500余亩。在未来发展中,谢宏斌将充分发挥当地纯净无污染、四季分明的独特优势,注册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以规模化种植、品牌化经营的模式,将晚秋黄梨等高品质农产品的品牌做大做强,带领群众走上调产富民的康庄大道。
本报记者冯毅松 通讯员徐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