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晋周刊

李华旭:扶贫收官 情谊继续

  • 李华旭正在和村民一起运化肥。李晓伟摄

  •   深秋太行山区,清晨多了一分清新,也平添了许多寒冷。长治市潞城区微子镇沟头村,李华旭拍了拍衣服上昨日帮村民秋收蹭上的泥土,匆匆地出门去了。夜雨后,他得去看看贫困户的土窑洞。对于长治市潞城供电公司工会主席李华旭来说,这是他一天忙碌的开始。自2017年5月,担任沟头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以来,这样早出晚归的日子习以为常。

    普通话,本地话,共话惠民致富路

      “窑洞没事吧?家里都好吧?”李华旭说。
      “没事没事,托您的福,修好了我的窑洞,哪像以前走风漏雨的。”贫困户李秀平说。走进李秀平的窑洞,李华旭和扶贫队员孟庆刚、申志斌仔细查看窑洞的安全。
      祖籍山东的李华旭,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但是与李秀平沟通没有丝毫障碍。普通话与本地话一唱一和,交谈着家中的新变化,传递着扶贫的新政策,奏响了不一样的致富乐曲。
      还记得刚到村子的李华旭,因为不会说当地话,在与村民交谈的过程中并不顺利,经常鸡同鸭讲。入户走访,他讲政策、讲方法,但是村民们对于这个操着普通话的城里人,并没有太多的信任感。
      为了获得村民的信任,李华旭常年累月住在村子里,一待就是许多日。大年初一,都是与村民一同度过的。
      信任从办实事中一点一滴积累。贫困户李秀平的三间土窑,因为多年没有休整,半边坍塌,门窗破损,寒冷的日子里,家人拿棉被堵住门窗缝取暖。了解情况后,李华旭亲自跑到镇政府争取到危房改造、户容户貌改造扶贫资金,并从单位筹集扶贫善款,共计3万余元,将李秀平的三间土窑,里里外外休整了一番,连院墙和大门都换成崭新的。
      旧貌换新颜,村民们都去李秀平家祝贺,顺便打听花销。“没花钱,没花钱,连施工队都是李队长给联系的。”李秀平享受到扶贫政策,她见人都夸政府好,夸李队长好。
      自此,村民们对李华旭的信任感大大增加,主动走进李华旭的扶贫办公室,问政策、问方法。
      李华旭用了大半年的时间,真正在沟头村扎下了根。
      随后的日子,他陆陆续续帮助贫困户翻修土窑、寻找产业、联系就业。不仅是贫困户,253户村民都将李华旭当成了自家人,家中夫妻吵架,邻里不和,要来找李队长评评理,家中没有致富的门道,更要找李队长取取经。大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信你。”
      李华旭成了村民们的“自家亲戚”,因为村中大多姓“李”,大家都说李华旭是外乡的本家人。

    种菊花,种小米,办法总比困难多

      沟头村共有村民253户,870余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27户,贫困人口68人。
      “吃的是望天水,种的是旮旯地,住的是土窑洞”,这是沟头村贫困户未脱贫前的生活写照。2017年以前,村民农业生产知识匮乏,大多耕种玉米等低价口粮,经济作物产量为零。
      初来村落,在供电公司工作了大半辈子的李华旭,对于耕种、养殖等农村产业技术并不熟悉。他邀请县农业局的专家到村里讲课,并专程带着村干部、贫困户,驾车到邻县学习方法,但是因为对种植方法的不熟悉,菊花、芍药等经济作物并没有给沟头村的百姓带来实际经济效益。
      “是不是步子迈得太快了?”李华旭反思总结,打算从最基础的粮食种植开始。“种啥都比种玉米强。”这是李华旭见到贫困户说的最多的一句话。2019年,部分村民半信半疑地开始种谷子、高粱,结果当年秋收时节,每亩多收入了上千元,不仅够自家口粮,而且还有了一些积蓄。
      趁热打铁,2019年底,李华旭主动联系周边几个村,在神头村开办了谷物扶贫加工厂,将小米分类精装打包、销售。方圆十几里的村民都过来加工小米,不仅方便了村民,而且还解决了几个贫困户的就业问题。
      到2020年,沟头村谷物种植量达到200多亩,高粱地400余亩,占到全村耕地面积的50%。河北、河南、省内邻县经销商的收购车辆一辆接着一辆来到村子里,村民们各个乐得合不拢嘴。
      “原来,高粱几毛钱一斤,今年涨到了1.4元,而且供不应求,刚收割就被拉走了。”看着等待在地头的粮食经销商,贫困户李志平高兴地说。
      据李华旭粗略计算,一个贫困家庭种植10亩小米,年销售收入就能达到30000余元。

    煤改电,新能源,新农村接轨大城市

      2018年,电网改造;2019年,水网改造;2020年,路网改造。
      沟头村一年一个新变化,贫困户不仅全部脱贫,收入更是连年翻番,残障人士李长根在镇上开起了包子铺,还雇用了两个贫困户,成为镇上脱贫致富的典型;因病致贫的李连生,扩建了养猪场,翻修了新房给儿子娶了媳妇……
      截至目前,村里发展最快的贫困户人均年收入达到15378元,比2017年的不到5000元翻了至少三番。70多岁的孤寡老人孙三女,在各项政策的帮助下,也达到了每年5000余元的收入水平。
      除此之外,村子里又迎来了高兴事,2020年,沟头村被政府确定为“煤改电”村,家家户户收到了统一配发的电采暖设备。
      11月1日,天气渐渐变凉,在城市还没有开始供暖的日子里,刚刚给儿子娶了媳妇的李连生打开了电采暖设备,暖和、干净,一家人围在一起包饺子,一派喜气洋洋。
      “这个设备很智能,调节好温度,定时开关,省心、省力,干净、安全。”李连生说,“这也全靠供电,咱们村电能足,什么电器设备都能用。”
      2018年,潞城市被确定为全国八个小康示范供电县试点之一,对于定点帮扶的沟头村,电网设备也被列入改造升级项目。当年,潞城供电公司共投资160万元,新增4台400千伏安变压器,改造高低压线路30公里,户均配变容量达2千伏安,达到小康用电水平。
      在坚强电网的支撑下,2020年沟头村的“煤改电”推进的十分顺利。
      村党支部书记李金生点赞说:“村子里用电十年不用愁。”
      2020年,脱贫攻坚收官年,李华旭即将告别这个岗位。但是,村民们对这个外乡人依依不舍。李金生说:“李华旭就是我们村里的人,脱贫攻坚收官,他跟村子里的情谊却永远收不了官。”李秀平说:“李队长,你可不能走,我还没有好好感谢你呢。”
      李华旭说:“沟头村就是我的第二故乡,离任也割不断情谊。但是大家要相信,不管我在不在岗,党的政策不会变,贫困户的日子会越过越好,越过越红火。”

    本报记者王龙飞 通讯员张潜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0-11-10期

    • 第2020-11-09期

    • 第2020-11-08期

    • 第2020-11-07期

    • 第2020-11-06期

    • 第2020-11-05期

    • 第2020-11-04期

    • 第2020-11-03期

    • 第2020-11-02期

    • 第2020-11-0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