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习总书记的讲话为全体新闻工作者指明了方向,对于新闻工作者坚持守正创新,敢于挑战权威,善于探索新知,开创舆论宣传工作新局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新时期新闻工作者切实增强“四力”,也是全面提升舆论宣传队伍综合素质、有力践行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的有力行动。那么新闻工作者如何增强“四力”?
第一,增强“脚力”,就是增强深入调研、深入采访的能力。好脚力可以丈量基层生动实践的热度,《人民日报》前总编辑范敬宜先生曾说:“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就是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扎根基层了解国情,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置身于基层一线,走进田间地头,练就实地调查的基本功;“脚下有泥,脑中才有料”。才有可能接触到来自最基层的感人故事和鲜活素材,才能听到百姓的真实心声,感知百姓的所思所想所盼,也才能创作出“冒热气,沾泥土,带露珠”的新闻作品。新闻工作者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闪光点挖掘出来、传播出去,用以引导人、鼓舞人、感召人、塑造人。例如,大同广播电视台获2018年度山西新闻奖电视新闻专题类一等奖作品《蔺新春 咬定青山不放松》,就是作者数次深入偏远山村大同市灵丘县下北泉村,实地走访村民,了解村党支部书记蔺新春带领大家,脱贫致富的鼎利之作。记者以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打好脱贫攻坚战”为切入口,聚焦深贫地区,了解脱贫攻坚的推进情况,灵丘县下北泉村党支部书记蔺新春带领三十六名党员和全村群众,通过二十三年的生态建设,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硬是将这个与河北交界的穷山村,变成了全市有名的“塞北小江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下北泉成为了脱贫致富,跨越发展的真实画面。记者通过走进鱼塘展现村民养鱼为生活带来的变化,凸显下北泉村村民在党的十九大春风的沐浴下,党支部书记蔺新春带领全村村民大胆创新,所走出的一条脱贫致富之路。
第二,增强“眼力”,就是增强洞察世事的能力。好眼力可以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新闻工作者要站位高远、关注大局,对准焦点、报道热点,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用好故事、好画面、好作品展示新时代的精神风貌。面对社会发展的万千气象,新闻工作者要善于从瞬息万变的实际中把握规律,使新闻工作始终顺应时代要求、体现时代进程、推动时代发展。当前社会是各种信息、各种思潮、各种观点都相互混杂交融的时代,需要有一双增强明亮的眼力,识大局,讲大势,着力营造团结奋进的主流舆论氛围,深入挖掘新闻价值,更好地推动新闻事业的发展。例如,大同广播电视台获2018年度山西新闻奖电视新闻消息类三等奖作品《云冈石窟第七窟头像流失百年终回归》一稿,记者在得知云冈石窟第七窟头像流失百年回归的消息,便积极与云冈研究院联系,由于捐赠活动远在外地举行无法拍摄视频,于是记者通过联系参加捐赠仪式的云冈研究院工作人员以拍摄画面的方式进行回传。并通过网络查询捐赠人王纯杰的相关背景,使得新闻在很短的时间内制作完成。虽然新闻很短,但意义重大,内容丰富。消息播出后在全市引发热烈反响,对保护云冈石窟进行了一次非常好的宣传。新闻报道中,记者切实增强眼力,对信息精准的分析判断,深挖它的新闻价值,才能够使得新闻作品具有吸引力。
第三,增强“脑力”,主要是增强想象能力、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好脑力可以更深入地挖掘事件的新闻价值,运用辩证思维,在新闻报道、采访对象中找出亮点和特征,在重大活动、重大突发事件、热点问题报道中把握好时度效。一个有感染力的新闻节目,必须时刻从时、度、效三个维度上考量话题设置,注重焦点性与故事性、公共性与开放性、矛盾性与思辨性相结合。例如,在报道一些民生新闻时,记者从矛盾双方的源头及事件发生过程进行深入思考挖掘,又多方取证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力求新闻报道真实、准确。正是因为记者前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才涌现出了许多成功的作品。如大同广播电视台获2018年度山西新闻奖广播专题一等奖作品《无力偿还的“美容贷”》,就是记者经过几个月时间的思考策划和多次采访完成报道的力作。作品以一名女大学生去美容院美容摊上了“美容贷”为实例,记者在采访编辑过程中,用叙事方式向观众客观公正地讲述了消费者女大学生小李上当受骗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节目结构紧凑,环环相扣。新时代新闻工作者要勤于思考,多动脑,才能找出事实的根源,才能破解一系列难题,策划出主题深远、感染力极强的新闻作品。
第四,增强“笔力”,就是增强写作能力。好笔力可以书写出有思想、有深度、有感染力的好作品,新闻工作者要练好基本功,离不开好的策划、好的题材,更离不开写作、编辑等新闻功底。多一些真情实感、鲜活事例,少一些空泛说教。大同广播电视台获2018年度山西新闻奖电视新闻专题类一等奖作品《蔺新春 咬定青山不放松》,记录了灵丘县下北泉村党支部书记蔺新春带领三十六名党员和全村群众,通过二十三年的艰苦奋斗,使昔日的穷山村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文明村镇”。记者以朴素的语言、平民的视角和朴实的文风,用一个个真实的新闻实事描写了一个穷山村的快速发展,展现了一个为民造福的新时期“村官”事迹。这样的新闻作品“接地气”、“沾泥土”,从而达到了创新报道。
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力”有机联系、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新闻工作者作为党的喉舌,在工作中努力增强和践行“四力”尤为重要,只有切实增强“四力”,才能在今后的工作当中,用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写出有筋骨、有品质、有温度的优秀作品,就能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努力开创新闻宣传工作新局面。(作者:大同广播电视台 王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