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综合

决胜全面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

——运城市盐湖区多举措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纪实

  • 万亩双季槐成为富民新产业。任志坚摄

  • 对贫困户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任志坚摄

  • 搬迁后的王马村旧貌换新颜。任志坚摄

  •   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近年来,盐湖区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按照省委、市委相关部署,多措并举提升脱贫攻坚质量和成色,确保小康路上不让一名群众掉队。特别是今年以来,该区进一步强化“交总账”“军令状”意识,坚持战疫战贫两手抓、两手硬,紧盯重点人群,聚焦难点任务,倾心倾力,合力攻坚,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决战完胜。
      硕果飘香季,奋战在盐湖区脱贫攻坚一线的党员干部用实干绘就的丰收图景美不胜收,产业扶贫、就业扶贫、企业扶贫等多项举措促成的崭新气象让新时代美丽乡村的底色愈发鲜亮。

    强基:改善基础设施,打通农村发展命脉

      深秋时节,置身中条山下的席张乡王马村,只见一排排具有晋南特色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一条条高标准巷道宽阔整洁,既有颜值又有内涵的党群服务中心更是为这个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增色不少。然而,你很难想象这曾是个出了名的贫困村。
      王马村老村依山而建,背靠山体为土质结构,极易引发山体滑坡,全体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2014年,该村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村。2015年,盐湖区按照“五个一批”的脱贫措施,结合王马村老村的实际情况,开出破题“药方”——按规划、分年度、有计划组织实施整村易地搬迁工程。
      盐湖区委、区政府邀请清华大学设计院对新村布局和村民住宅进行统一规划设计,以乡镇主导、村民自建、资金直接拨付到户的形式,实施整村搬迁建设。在建设过程中,盐湖区还投入60万元扶贫资金,对新村二期工程在建的水电、道路、绿化等各项基础设施进行了完善。
      2017年年底,王马村依靠易地搬迁、基础设施提升和产业带动顺利脱贫摘帽。2019年,全村102户村民也分5批实现了易地搬迁,住进了新房子,开始了新生活。
      王马村实现了从穷山沟到美丽乡村的华丽转身,在盐湖区并非个例。去年以来,盐湖区聚焦脱贫成果巩固提升,投入扶贫资金1000余万元,全面完善13个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推动实施了上王乡牛庄道路硬化、席张乡西胡村排水系统改造等项目,改善村容村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此外,该区还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逐户排查鉴定,将符合危房改造条件的纳入年度危房改造计划,于今年6月底完成了农村危房改造问题清零任务;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60处,建立305个村饮水安全工程台账,推动实现安全饮水问题清零。

    固本:兜牢民生底线,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位于稷王山南麓陵坡台地的上王乡牛庄村是红色革命老区,如今依靠发展红色旅游彻底变了样,村民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而在2016年以前,该村村民的生活条件还较为艰苦,部分贫困户的健康状况也是一言难尽。
      盐湖区畜牧中心驻村帮扶工作队到村后,向贫困户宣传健康扶贫政策,并及时将盐湖区县域医疗改革的最新模式和方法运用到健康扶贫中。扶贫队员还联系专科医院到村里为村民免费排查白内障等眼科疾病,为妇女免费体检等,切实为村民健康提供保障。
      牛庄群众收到的健康“大礼包”得益于该区持续推进双签约、一站式、三保险、三救助等健康扶贫政策,确保贫困户应享尽享。针对医疗保障方面存在的慢性病落实不到位问题,该区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知晓率;简化慢性病办理流程,压缩办理时限,符合条件的慢性病患者随时可以办理慢性病卡;减少办理所需环节,降低了办理门槛。目前,该区办理慢性病卡1411人。
      该区还把保险扶贫机制作为防治返贫、致贫的重要举措,为已脱贫群众购买了“一保通”综合保险,最大限度防止返贫。为了抓好保险扶贫工作,盐湖区要求所有乡镇分管副职、扶贫专干、13个贫困村驻村工作队,紧密联系“两摸排”工作,做好保险政策宣传,确保贫困群众和边缘人口出现险情能够及时享受保险政策。
      去年以来,该区全力构建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全力加强产业扶贫带贫益贫能力,兜牢民生底线。一是构建脱贫攻坚防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针对全区56户返贫风险边缘户、136户返贫风险监测户,该区加强返贫预警监测,按照有劳动力、无劳动力和突发变故3种情况,落实落细针对性的帮扶措施,确保全部解除返贫致贫风险。二是对未脱贫人口进行重点监测。对剩余的70户181名未脱贫人口逐户逐人建立动态管理台账。其中达到低保、五保条件的53户116人实现了兜底保障,为有劳动力的61户62人安排了公益岗位,通过“社会保障+转移就业”实现脱贫。

    兴业:发展农业产业,为百姓幸福感“加码”

      同样在2017年实现脱贫的上郭乡郭家岔村位于盐湖区最北部,地处峨嵋岭旱垣台地,土地沟壑纵横、崎岖不平,常年干旱少雨,自然条件恶劣,属于典型的“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的村子。多年来,该村缺乏主导产业,村民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少有的经济林也是五花八门,难成规模。
      驻村第一书记王凯到任后,通过充分调研,确立了“保粮食、稳林果、拓蔬菜”的产业发展思路。2016年,王凯动员该村在外创业人员马立鹏回村流转土地80亩,成立了绿而鲜果蔬种植有限公司,带动村民发展果蔬种植,着力打造有机旱垣蔬菜种植基地。2017年,该村开始试种植旱地有机白菜和茴子白。经过试种,茴子白亩产达到2500多公斤,每亩纯收入达2500元。2018年春季,80亩地全部种植辣椒、茄子等蔬菜,上市后效益可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该村将2000余公斤的爱心蔬菜送到了盐湖区疫情防控一线,全体村民以实际行动诠释“致富不忘报党恩”的朴实情怀。
      在盐湖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驻村工作队五年如一日的倾心帮扶下,郭家岔村集体经济翻了三番。如今,再走进郭家岔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基层治理民主和谐,产业发展日新月异,村民人均收入大幅增长……
      近年来,盐湖区持续推进北部峨嵋岭特色经济、中部涑水河高产高效优质、南部中条山生态观光“三个万亩农业带”建设,在南北两山,重点发展早生双季槐、皂角、花椒等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双季槐烘干烤制、皂角萃取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先后投资625万元,实施优质水果、设施蔬菜、油用牡丹等22个扶贫产业项目,带动贫困户就业、务工1000余人,关联贫困人口1376户3958人次,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结合地域优势、产业布局和脱贫需求,发展林果种植、畜禽养殖、花卉苗木、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与此同时,各涉农单位协同共进,与贫困群众签订带动协议,实现了产业扶贫全覆盖。
      “不获全胜决不收兵!”金秋时节,铿锵有力的脱贫攻坚誓言在盐湖大地上回响。决战丰收时刻,决胜全面小康,盐湖区全面巩固脱贫成果、不断提升脱贫成色的矫健步伐依旧豪迈!

    乔靖鸿 付炎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0-11-16期

    • 第2020-11-15期

    • 第2020-11-14期

    • 第2020-11-13期

    • 第2020-11-12期

    • 第2020-11-11期

    • 第2020-11-10期

    • 第2020-11-09期

    • 第2020-11-08期

    • 第2020-11-0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