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党的重要使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近年来,娄烦县人民积极践行“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弱鸟先飞”精神,尽锐出战、迎难而上,以满腔的热情、豪迈的激情投身于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2019年4月,由山西省政府批准娄烦县正式“摘帽”,退出贫困县。
如今,娄烦县从一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发展到全县农户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主要指标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区域性整体贫困有效解决,群众生活明显改善。娄烦人民谱写了一部新时代脱贫攻坚新篇章。
产业支撑,实现项目带动全覆盖
建立产业扶持、龙头带动、利益联结三项机制,激活“造血”功能。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娄烦县把发展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和根本举措,打出了漂亮的翻身仗。
围绕户户有项目、人人可增收,在项目带动上全覆盖。实施马铃薯、光伏“两个全覆盖”,马铃薯产业项目覆盖1.2万贫困户,带动全县农民人均收入1800元左右。光伏扶贫项目总规模88.48兆瓦,覆盖全县所有贫困户,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5000元左右。
新一轮脱贫攻坚以来,累计实施特色产业项目69个,覆盖贫困户7000余户1.7万余人,贫困户户均2个以上脱贫项目。
不仅如此,娄烦县重点打造中药材、小杂粮、绿色蔬菜等七个特色扶贫产业,种植中药材1.1万亩、小杂粮6万亩、绿色蔬菜1.5万亩,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达到44个,“娄烦山药蛋”荣获全国十佳绿色地标蔬菜品牌、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和太原市区域公共品牌。
在电商发展方面,引进苏宁易购、农芯乐等知名电子商务企业,建设贫困村电商服务站点89个,帮扶贫困人口累计达到1368人次,助力农产品上行销售额达到1366.56万元,通过电商带动销售农产品网货28种。
如今,娄烦县已经探索形成了“支部+产业+贫困户”“财政+合作社+贫困户”“村社一体化”“企业+金融+贫困户”“企业+基地+贫困户”“电商+产业+贫困户”等6种利益联结模式,为持续稳定脱贫奠定了基础。
加强建设,提升贫困村整体发展水平
娄烦县以宜居宜业、生态优先为方向,瞄准短板、因地制宜,整合资源、集中投入,全面提升贫困村整体发展水平。
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实施提升和改造农村饮水工程187处,实现受益贫困村、贫困户全覆盖。改造县乡公路87公里、农村公路338公里,街巷提升改造275公里。累计改造危房和危险土窑洞2549户,基本消除了全县C、D级危房和二级、三级危险土窑洞。
与此同时,大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改扩建45所中小学、26所幼儿园,实施24所薄弱学校改造项目,投资1.3亿元建设第三实验学校。实施132个乡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总投资1.07亿元的县城综合性医院投入运行,行政村综合文化活动场所达标率100%。145个行政村全部接入宽带。
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方面,下大力气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和环境整治,投资2亿元,重点对43个村及3条公路沿线的人居环境进行改善,打造彰显娄烦地域特色的乡村风貌。同时,投入2160万元,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运营,农村环境发生较大变化。
探索创新,拓展脱贫时代新路径
娄烦县是省城太原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屏障,境内自然资源、旅游资源较为丰富。近年来,该县以改革创新的思维推进脱贫攻坚,最大限度地集聚资源、激发活力。构建“四位一体”生态扶贫模式,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一个战场打赢两个攻坚战”,探索生态建设、脱贫攻坚、农民增收、乡村振兴“四位一体”生态脱贫路径。
在生态扶贫探索中,该县组织65家贫困户造林合作社累计造林46.3万亩,参与的5168名贫困人口人均增收3500元。种植经济林提质4万亩,实施退耕还林6.8万亩,真正实现了绿色与发展同步向前。
不仅如此,娄烦县在全省第一个提出建立“1+3”社会扶贫模式。以中国社会扶贫网为依托,建立爱心扶贫超市、项目扶贫超市、消费扶贫超市,搭建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平台,用“一张网”结起了千万户,“小项目”解决了大难题。2020年消费扶贫帮助贫困户销售农产品近400万斤,销售收入达700多万元。“1+3”社会扶贫模式在全省得到推广。
娄烦县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娄烦县将以脱贫攻坚夯实乡村振兴基础,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融入具体的脱贫攻坚行动中,确保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本报记者姚凡 通讯员狄慧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