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河流能够见证城市的成长,一座城市能够见证时代的发展。
只要有空闲,80岁的宋问问老人就会在儿孙的陪同下,来到夜幕下的汾河湿地公园,从汾河大桥一桥开始,顺河南下,在汾河水的汩汩声中,体验“夜游汾河”的趣致。
看到两岸光影璀璨、城市夜景绚烂,在汾河畔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人,难掩激动之情:“这把年纪了,头一次见汾河如此之美。”
闪烁灯影里、悠悠汾河上,缤纷的光影讲述着“汾河的故事”。
汾河是山西静乐县的“母亲河”,从静乐的段家寨乡永安镇入境,到丰润镇弯子村出境,全长42公里……千百年来,汾河穿流闹市,孕育了灿烂的静乐文化,滋养着鹅城大地,成为了这座16万人口城市里独特的景观。
静乐历史上因天鹅在此栖息过,故称鹅城。据记载,位于县城东北隅名叫岑山的山巅,就是“鹅城”之首,也就是供金鹅饮水的地方。
从上世纪70年代始,汾河水量锐减,随之断掉的还有水的生态,农业和工业用水急剧增加——汾河污染严重。水是生命之源、生活之本。河水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们的生活也改变着河水。历史上的汾河水曾清澈丰沛,后因乱砍滥伐以及采砂、开矿、排污等,河水一度污浊难闻,甚至干涸断流……
增加湿地公园是汾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重要一环,汾河静乐段42公里生态廓道,被称作“汾河之肾”。整个水系由汾河干流和8条支流组成,为了再现“汾河流水哗啦啦”的美景,近年来,静乐对“母亲河”汾河的治理和保护更上了一个台阶,正在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鹅城,将治水管河作为基础支撑,大力推进汾河示范河建设,着力打造静乐水生态亮丽名片。
与此同时,静乐按照“先治污、后筑景、再成势”的总体要求和“大流域总体规划,小流域单元治理,全流域智慧管理”为主题,大力推进水生态治理。从2016年启动到2020年,已完成工程总量70%的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恢复湿地植被2000亩,今年2月份迎来了白天鹅的驻足留停,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颧、金雕、褐马鸡也是这里的常客。现在这里的水草种类多达231种,野生动物比建设前增加了16科51种,而且有些鸟类以前飞过时只是稍作暂停喘口气,现在有很多已筑就了安乐的窝巢。
清澈的汾河水又回来了,两岸的景观一年更比一年美。但仅仅是作为景观河存在,真的就是她全部的核心吗?
回望千年,其实历史上的汾河已经告诉了我们一个标准的答案。
上古五帝时期,中华治水第一人在这里“台骀治水”;战国时代,秦、晋曾在这里风墙阵橹;强汉时期,汉武帝也在这里乘龙舟扬帆畅游……当人文生态与绿色生态复合后,汾河所承载的内涵也就更加丰富了。
静乐青山绿水,生态本底好,治水关键更在于推动水生态价值的转化利用。曾因水而兴的静乐,把治河与筑景相结合,大力塑造有风景、有内涵的城市亲水空间。近些年,静乐着手持续打造沿汾河布局的湿地公园,通过建大规模游乐园、音乐广场、大型采摘园、农家乐、房车营地等,加强沿岸商业场景、旅游景区、生态景观的植入,逐步将汾河水道建设成碧水长流、生机盎然的宜居临水廊道。
往昔积淀的魅力与今天进取的活力,交相辉映。
夜游汾河,正是汾河廊道打造的特色“名片”之一。以“汾河故事卷轴”为主线,串联都市休闲、鹅城文化、乡村旅游、康养宜居四大片区,打造“夜市、夜食、夜展、夜秀、夜节”五大主题场景,充分展现“老鹅城、新静乐、都市范”的生活美学……傍晚的汾河,月光如水,繁星点点,五光十色的彩虹桥、路灯、楼宇灯、射灯,把夜的汾河装点的美轮美奂。漫步其中,感觉空气新鲜,头脑清醒,呼吸舒畅,原因就是汾河湿地公园源源不断地输出了高浓度的负氧离子。
如今的汾河廊道,植入了潮玩运动、全民健身、音乐喷泉等设施,成为市民休闲、运动好去处,实现了社会效益的根本转化。
哦,这是最诗意的栖居,这是最立体的乡愁!
一个个“国”字号品牌,结队而来,实至名归: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家卫生县城、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中国藜麦之乡、中国天然氧巴、太原后花园、忻州特色县、乡村桥头堡……
过去,经常听到静乐有人羡慕和向往在大海边生活,而现在,人们却深深觉得,静乐能有这样一条汾河从怀中流过,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和幸福?
从过去的护城河、景观河,再到如今的小康河、幸福河,流淌了千年的汾河,已化为静乐儿女的生命水脉,继续流向黄河……(张天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