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市县新闻

美丽乡村入画来

  初冬时节,暖阳正好。行走在长治市屯留区的美丽乡村,大街小巷干净整洁、村容村貌古朴靓丽、乡村文化朴素典雅、群众生活方便舒适,仿佛走进了山水田园、诗意画屏里。
  近年来,屯留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以村容美、村民富、村风好为目标建设美丽乡村,大大提升了村庄颜值,增添了内涵气质,蓄积了发展后劲,群众的幸福指数持续攀升,被农业农村部表彰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集中整治见成效。屯留区在大力做好清垃圾、清塘沟、清农业生产废弃物的同时,打响了拆违建、拆乱建,建护坡、建水渠,治便道、治裸地“两拆两建两治”攻坚战。
  长效机制促提升。成立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中心和14个乡镇环境卫生监督站,按照各村人口数量配备了保洁员和清扫转运车,实行“一把扫帚扫城乡”。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五有”长效机制,推进乡村环境治理专业化、市场化,变“治理”为“管理”,变“一时清洁”为“长久美丽”。
  垃圾分类让资源再循环。屯留区探索出“上联养殖、下连种植”可腐烂垃圾沼气化处理模式,建成16个垃圾分类中转站、1个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25座可腐烂垃圾沼气综合处理站,辐射处理12个乡镇110个村的可腐烂垃圾和40多个养殖场的畜禽粪污。
  厕所革命让生活更舒适。在尊重群众意愿基础上,探索实施通风改良式、三格式、水冲式、ECO智能厕所等四种改厕模式。
  污水治理让村庄更宜居。按照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效益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建设模式和处理工艺,将绛河流域、漳泽湖西岸、水源地周边村庄作为治理重点,2020年69个村庄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了“一河清泉水、一道风景线、一片生态区”目标。
  清洁能源让群众更方便。51369户群众通过煤改气、煤改电、生物质锅炉等方式,彻底改变了炊事、取暖用柴、用煤传统,煤气灶、电磁炉等进入寻常百姓家,带来了舒适便利,减少了环境污染。
  科学规划绘特色。屯留区按照尊重原始风貌、体现乡土特色要求,深挖历史根脉,一村一规划、一村一特色、一处一景观,美观性与实用性兼具,36个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为全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样板。岗上村红色文化、峪里村田园水乡等美丽乡村为人们留下了独特的记忆。
  构筑路网保畅通。乡村旅游路、建设路、208国道,常庙线、309国道、红官线形成三纵三横交通网络,四好农村路、村村通、户户通等道路基础设施四通八达,城乡公交实现全覆盖,全方位构建起了“对外贯通、对内畅通”的道路交通体系。
  分层绿化添魅力。坚持绿化、美化、彩化、财化相结合,采取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花则花、宜草则草等方式,大力实施村庄绿化、庭院绿化、通道绿化、荒山绿化等工程,同时绿化与农业调产、乡村旅游、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一批各具特色的蔬果园、采摘园、农耕体验园茁壮成长。
  建基地。立足农业优势,大力实施“一园三基地”建设,岗上村抗大一分校女生队旧址、石泉葫芦农庄等乡村旅游示范基地日渐成熟,长清生物玉米深加工联合体、麟山酒业高粱酿造产业联合体两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茁壮成长,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3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前景广阔。
  强龙头。大广牧业、瑞康源禽业等一批特色农产品龙头企业快速崛起,恒平能源太阳能项目、山西能投生物质能综合利用示范项目等快马加鞭。
  树品牌。“盘秀山”、“桑之源”药茶成功入选山西药茶联盟。薄壳香核桃基地达到5万亩、麟绛红辣椒基地突破6万亩,形成药茶、中药材、酿品、肉制品、粮品、果蔬、功能保健品等7大产业集群。
  壮经济。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因地制宜探索实施“六动一盘活”措施(企业带动、产业推动、人才牵动、实体拉动、信息驱动、政策撬动、盘活资产资源),全力推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全区209个行政村中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190个。
  党建引领。2018年以来,屯留区共选派36名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到村担任党支部书记,为年轻干部提供了成长成才的机会,为村级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号召力。
  健全组织。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综治中心建设等接地气、起实效,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平安乡村、和谐乡村层出不穷。
  精准帮扶。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屯留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教育扶贫、医疗扶贫、产业扶贫、消费扶贫等措施帮助2935户6498名贫困群众全部实现稳定脱贫。其中,贫困群众享有两项帮扶产业的达到100%,三项产业的达到55%。
  完善保障。便民诊所、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幼儿园、文体活动场所、便民小超市、便民服务室等方便了群众生活,健康档案、医疗保险、大病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实现了老有所养、幼有所教、病有所医。
  涵养底蕴。将全域文明创建、全域文明实践、全域文明提升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坚持塑形与铸魂并举,颜值与气质并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孝道文化、乡贤文化、移风易俗等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墙绘、快板、小品等形式走进乡村、走入寻常百姓家。

本报记者冯毅松 通讯员徐霞 李红卫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1-01-01期

  • 第2020-12-31期

  • 第2020-12-30期

  • 第2020-12-29期

  • 第2020-12-28期

  • 第2020-12-27期

  • 第2020-12-26期

  • 第2020-12-25期

  • 第2020-12-24期

  • 第2020-12-2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