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目前留存的历史文化村镇大部分形成于明清时期,是研究我国农耕时代社会生活、建筑、宗教、文化的活化石,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同时,各有特色的历史文化村镇及其优美的环境,如若开发得当,可以为现代人提供了解传统文化、重温美好记忆的休闲旅游好去处,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发展历史文化村镇旅游产业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第一,生态保护理念。在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战略指导下,历史文化村镇旅游发展须以生态保护理念为核心。我国历史文化村镇大多拥有优美的自然山水风光或田园景色、丰富的民俗文化或乡村古建筑,或两者兼而有之。优美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赖以发展的基础。因此,宜采用生态友好的方式开发旅游项目、开展旅游接待活动;在景观设计时,遵循生态规律,保持景观的原始韵味,坚决杜绝破坏生态环境、污染自然环境的旅游开发、发展行为。
第二,文旅融合理念。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历史文化村镇应多挖掘文化内涵,以民族、民俗、节庆文化等为乡村旅游注入活力,可开发多种文化体验产品,在项目策划中融入文创理念,开发出可供旅游者休闲、娱乐、体验、觅趣、多层次的乡村文化旅游项目,满足不同年龄层的旅游者需求。文化与旅游融合的乡村旅游较一般的大众旅游,具有更高的体验价值,文旅融合的旅游产品和项目蕴含更丰富的社会内容,其独特性具有不可替代效应。旅游者通过开展的文旅活动体味当地文化、体验特色生活、满足求新求异的旅游需求。
第三,健康养生理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关注越来越多,旅游开发也要关注到人们的康养需求,在旅游开发和项目建设中融入健康养生理念,利用乡村优美的自然风光等资源优势,开发出康养主题的旅游产品,不仅要兼顾到城镇居民休闲养生、放松、健身、拓展、娱乐等需求,还要关注儿童、少年的心智、体能需求,注重亲子度假设施的建设,开发一系列适合不同年龄层次的康养旅游产品,吸引更多家庭旅游者到乡村放松休闲,促进各年龄层群体的身心健康。
第四,“惠农富农”理念。脱贫攻坚是我国的重要战略,旅游扶贫作为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一环,旨在通过乡村旅游的开展,逐步实现助农、惠农、富农的目标。历史文化村镇的旅游开发应积极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缓解“三农”问题。历史文化村镇旅游的开发建设应不断激发当地居民参与的积极主动性,给村镇赋权,让他们充分参与旅游开发、发展;借助旅游业关联性强的优势,积极吸收旅游区剩余劳动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历史文化村镇旅游业需要在以下方面持续发力。第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要以适度超前的发展理念规划指导,积极争取资金,建设各项基础设施,如农村道路、物流网络、宽带设施、饮用水净化及管道铺设、天然气或沼气、公共卫生间等。通过乡村规划的落地实施,统筹各项服务设施的布局,如游客集散中心、咨询中心、停车场、公共厕所等,改善水、电、通信、医疗、金融、快递、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条件;建设村镇观光休闲体验区、特色餐饮、住宿、户外运动、购物等配套服务设施;注重宣传营销的渠道及效果改善、服务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提高历史文化村镇的可进入性、安全性、便利性、丰富性和舒适度。
第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文化村镇具有不可复制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在旅游开发的各个环节要贯彻实施绿色、环保、低碳和健康理念,保持空气、水、气候、植被绿化、自然风光等足够适宜。同时,要兼顾自然环境和人文气息的和谐统一,形成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氛围。在乡村旅游开发建设中,要正视乡村区域的特殊性和差异性,立足主体功能,提升要素动能,将粮食生产、生态维护、民俗体验和观光休闲等功能有机融合,着力提升其旅游吸引力。
第三,加强文创旅游商品开发。历史文化村镇旅游文创商品的设计是一项系统性工作,要实现文创商品与村镇旅游主题的相互赋能、形成品牌叠加效应,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研发中心、非遗传承人、设计师等各主体充分参与。要构建专卖店、购物街、连锁店与电视端、手机端等线上线下、全渠道、全网络的销售体系,将文创商品的设计与营销结合起来,兼顾乡镇文化主题融入的同时,关注游客的体验需求。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工具,挖掘旅游者的情感需求,注重文创商品情感化融入,形成磁场效应。
第四,加强节庆、节事产品打造。以“节”促“旅”是旅游发展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促进文化节庆活动的内涵创新、效益提升和品牌打造,以节庆、节事活动的开展、营销,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注重节庆、节事活动开展的投资回报机制的设计,将文化的节庆、节事活动不仅实现从静态的展示到动态的参与体验,还要将其具体化、可消费化,将广告、纪念品、标志、吉祥物,以及与其他节庆的融合点,都提前设计好,提升节庆、节事活动举办的经济社会效益;借助活动的举办活化和传播当地特有的文化内涵,将特色文化植入品牌、内涵、产品产业链中,提升当地的文化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为做大做强文化品牌奠定基础。[作者: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闫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