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代县,有一个世代从事木工的家庭,木工技艺靠父子、师徒口传心授,到杨贵庭时,已经是第三十九代传人。
作为杨家将的后裔,杨贵庭16岁便跟随父亲走村串巷为老乡们盖房子。从最基本的使锯子、耍锛子、推推刨,到使尺子、拿墨盒搞设计做房架,他渐渐掌握了父亲传授给他的全部手艺,开始独立承揽木活儿。
上门施工时,杨贵庭喜欢和徒弟们讲一句话:要给“东家”把房子盖漂亮!盖房漂亮,不仅是设计美观,还要省料省工省钱。为此,杨贵庭没少琢磨,也时刻提醒自己,要少休息多干活,少说话多做事,“东家”提的要求得尽力办好。
踏实、能吃苦、技术好的杨贵庭,渐渐地超过了父亲,成为十里八乡有名的木工,他的建筑工程队被越来越多的乡亲们所认可。
想要做出自己的特色,杨贵庭在日常工作中琢磨了不少新花样,并创造性地将传统建筑文化中的竖固、实用、省料、美观的特点,同现代建筑艺术的审美要求结合一起。
作为全国仅有的几位掌握扇股麻花挑角技术、传统多层建筑的梁架结构的起重运料安装技术、明清古代建筑的彩画和塑像等技术的人,他在古建筑的维修、复建、拆迁、装修等方面独树一帜。
1998年,代县边靖楼落架大修。主持这次大修的正是杨贵庭。落架大修需将建筑构架的全部或局部零件一 一拆落,修配好后再按原样安装复原。杨贵庭带领施工队一个一个标记、一点一点拆除,一块一块修缮,让边靖楼以良好的姿态展现给后人。
2011年,杨贵庭所创立的“雁门民居营造技艺”被国务院确立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实施的“雁门民居营造技艺修复工程”获得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颁发的“国家文物保护最佳工程奖”。
如今,杨贵庭作为非遗文化产业的传承人,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了古建保护活化与传承上,并且将他的技艺传授给了更多人,让他们有了“吃饭的手艺”。
他带着一班弟子创立了“杨氏木匠”非遗品牌,而山西杨氏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承揽的古建工程几乎遍布大半个中国,旗下2000多名匠人年创产值超过亿元,代县文庙古建筑维修工程、大同市华严寺复建工程、应县木塔维护工程等一大批重点古建修复工程里,都有杨贵庭的身影。
古建筑保护与活化,已经物化成为古建修复的具体工作,融入了杨贵庭和他弟子的生活中,也融入了代县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日子里。
本报记者畅雪 通讯员刘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