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市县新闻

牵着“牛鼻子”过上“牛”日子

  今年41岁的岳海明是方山县大武镇水源村人,2016年因病被识别为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脱贫摘帽。全家五口人,妻子是家庭主妇,大女儿读高中,二女儿读初中,儿子读小学,唯一的生活来源就是靠他一人打工挣钱。
  4年前,儿子被检查出患有肾病综合症,昂贵的医疗费让本来就十分贫困的家庭更是陷入了困境。
  正当他一筹莫展之时,精准扶贫的阳光和温暖洒向了这个贫困家庭。岳海明告诉记者:“说实话,当时我也不想让定成贫困户,不想担这个贫困户的名。”
  经过驻村帮扶工作队和帮扶责任人多次到家宣传讲解脱贫攻坚政策,他“接受”了贫困户这顶帽子,也享受了党的扶贫政策。因为他原来干过泥瓦匠,驻村帮扶工作队为他提供了在村内打工的机会补贴家用。同时,还为他制定了脱贫增收计划。在大家的鼓励下,他发展起了肉牛养殖。
  之后,他和亲戚朋友借了6万多元,又贷了5万元扶贫款,买了10头能下牛犊子的母牛,日子总算有所改变。今年二三月又多了3个牛犊子,卖了3万多元,现在还有2个牛犊子,按照现在行情应该也能卖2万多元。
  养殖十分辛苦,早上五六点起来喂到十二点,还要收拾粪便。下午四五点喂到晚上八九点,但是他对养牛发展非常有信心,因为养牛让他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日子逐渐好了起来。他觉得,没有党和政府实施的精准扶贫举措,没有广大扶贫干部的担当作为,就不可能脱贫摘帽。下一步,他还计划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带动周围人也过上“牛”日子。
  俗话说,人穷志短。原来在村里抬不起头的岳海明,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靠自己勤劳的双手与命运抗争,让一家人摆脱贫困,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过上了“牛日子”。岳海明一家的脱贫故事,正是千千万万贫困家庭实现脱贫致富的缩影。正是因为有了党和政府精准实施的脱贫举措,有了广大扶贫干部的倾情倾力,那么多的贫困户才得以脱贫摘帽。

本报记者李全明 通讯员肖继旺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1-03-29期

  • 第2021-03-28期

  • 第2021-03-27期

  • 第2021-03-26期

  • 第2021-03-25期

  • 第2021-03-24期

  • 第2021-03-23期

  • 第2021-03-22期

  • 第2021-03-21期

  • 第2021-03-2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