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传承山西特色清廉文化,讲好山西“清廉好故事”。近日,山西银行业保险业在太原举办的清廉金融文化建设推进会上,“2021山西清廉金融论坛”邀请到我省四名知名专家,他们分别从山西古代廉吏群体及其廉政思想、用红色文化引领清廉新风尚、晋商文化对清廉文化的启示、清廉文化的根祖溯源四个方面,用对话的方式与参会者进行分享。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高春平认为,历史是一面镜子。《示亲民官自审六戒》,也可为当今政治生态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历史借鉴。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指示和考察山西工作时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
“今天我们推进金融保险业清廉文化建设必须依托红色文化,发扬红色精神,就是让金融从业者思想政治再洗礼、初心使命再升华、担当作为再鼓劲,激发新时代走好新征程的奋斗伟力。”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现代史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陕劲松认为。
山西省人大智库专家、晋商学者、原山西省金融职业学院院长崔满红表示,明清晋商在长达500多年的经商实践中,凝练出许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准确、深入地把握晋商文化精华,对我们保险业的文化建设和经营发展有着不朽的借鉴意义。
山西省保险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王相军认为,古圣先贤对清廉文化的倡导和传承,基本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民本思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当时相对薄弱的经济基础主要靠劳动人民生产创造。节用财物,体恤民力,是当时统治者的首要选择。二是俭朴自律。从黄帝到尧舜禹,他们都薄衣食、卑宫室、禁声色,为所属官员做出表率。三是推行教化。如黄帝时仓颉造字、尧时的百姓昭明、舜时的布教四方、禹时的“大明舜德”都是推行教化的结果。四是约束惩戒,如黄帝对“侵凌诸侯、暴虐百姓”的征伐,尧要求官吏“不虐无告,不废困穷”等惩戒,都是推行清廉文化的手段之一。明白清廉的根源脉络,了解古圣先贤的清廉事迹,对于全行业清廉文化建设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报记者郝薇采写、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