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人工育秧,40多个人一天只能育秧15亩,效率低,成活率也低,如今有了机械化育秧设备,十几个人一天就可以育170亩左右秧苗,育秧效率提高了将近30倍。”有40多年水稻种植经验的晋源区晋祠镇花塔村村委会副主任任福贵说起科技育秧的效率,赞不绝口。
4月18日,春耕农忙时节,记者来到晋祠镇花塔村,在育秧大棚内,稻农们忙碌着孕育着春天的希望。
不停运转的自动化育秧生产线上,播施底土、喷淋给水、播撒种子、覆盖浮土、传送进棚……水稻育秧程序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科技范”十足。
“从纯手工到科技化,从成活率低到稳产增收,科技点燃了我们稻农的新希望。”任福贵介绍,去年晋源区首次大规模采用机械自动育秧生产新技术,成效非常显著,不仅提高了效率,人工成本也大幅降低。如今,花塔村的12个大棚,只需要4个人来管理。
记者了解到,今年晋源区改良了土壤配方,出苗率由去年的80%提高到了95%以上,一个棚的秧苗可以插85亩稻田。目前,花塔村实施大棚育秧,不受时节影响,可调整秧苗的生长速度,一周时间秧苗就会出土1公分,40天后大棚培育的秧苗就将可以被插进稻田里。
“由于出苗率高、返青率高、成本低,今年花塔村秧苗订单增加了三成。新技术也提高了晋祠大米的产量,今年,我们将冲刺亩产大米千斤以上的目标。”任福贵说。
“花塔村种植水稻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老稻农们告别了手工时代,稳产增收。花塔村党支部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政府的帮扶下,花塔村成立了晋祠大米股份经济合作社,不仅购买了自动化育苗、插秧、收割机械,还新建了温室大棚育秧基地和晋祠大米加工厂,实现了从育秧、插秧、田间管理、收割到加工一体化生产体系。今年计划继续增加育秧数量并扩大种植规模,在12个育秧大棚的基础上再增加5个,期望借助生态种养方式,实现晋祠大米品质更优、产量更高。
新恢复种植晋祠大米500亩,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恢复保护晋祠大米种植总面积达到5000亩以上,全面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这是晋源区今年水稻种植的目标。
在采访中,晋源区农业农村局调研员原有明告诉记者:“今年,将全面开发晋祠大米文化价值,将农业生产与历史文化、乡村旅游有机融合,把晋祠大米打造成集特色农业、优势农业、文化农业于一体的现代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壮大乡村美丽经济,再现‘禾稻之美,甲于通省’的丰饶景象,用一粒米撬动晋源区全域旅游大发展。”
记者了解到,今年晋源区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优化城郊型都市农业产业布局的基础上,构建晋祠大米、花卉园艺、设施蔬菜、特色林果、乡村旅游五大产业板块。启动实施“晋源稻花城”项目,整合20村万亩土地,围绕天龙山路两侧,晋祠周边和晋源花卉产业园三大板块,建设稻花飘香的田园综合体。
下一步,晋源区将围绕“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发展规划,打造手工糍粑、猪血灌肠、晋祠桂花元宵等一批名小吃,持续推进火龙果、樱桃、香梨、草莓等种养基地建设,办好插秧节、丰收节等节庆活动。
未来,新时代中国北方美丽乡村样板将在晋源展现。
本报记者姚凡 通讯员杨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