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金兰曾经是方山县麻地会乡胡堡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在却成了山西庞泉重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一名磨床操作工,每天工资70元。公司就在村里,从家里到工作车间,用不了五分钟。家门口上班,工作时间灵活,还有一份稳定收入。这种生活,过去她想都不敢想。
她家是地地道道的农户人家,家里有四口人,还有7亩地。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地里辛苦劳作一年,收成好的年景不过7000多元。转眼间,儿子到了成家立业的年龄,东拼西凑,前些年好不容易为儿子娶了媳妇成了家。如今,女儿23岁了,山西医科大学刚刚毕业。农村出一个大学生是很大的喜事,但一年好几千块的学费却让他们夫妻俩愁得睡不着觉。为了生计,更为了孩子念书,他们两口子只能边种地边打零工,单靠几亩地和打零工的收入,日子过得很苦。
2018年,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指导下,北京理工大学的干部们来到了胡堡村进行帮扶。郝金兰告诉记者:“没想到我们胡堡村也能够成为他们的帮扶村。”
在北京理工大学的定点帮扶下,村里的民营企业庞泉重机在村里再次招工,郝金兰鼓起信心,报名成为一名学徒工。北京理工大学每年给厂里的学徒工举办好几次培训班,从最基础的技术理论教起。一年多时间下来,她已经是一名熟练的磨床操作工,按天取酬。现在,郝金兰凭借着熟练的操作,一年下来能有两万元左右的收入。
国家的扶贫好政策,让郝金兰家有了稳定的收入,她在自己家门口就能上班。而且,政府推出的医疗、教育扶贫政策也让他们减轻了不少负担。女儿上大学时不仅有补助,还可以申请助学贷款。
如今的郝金兰,内心十分满足。没想到她一个农村妇女也可以凭借着自己的技术,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今年,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女儿可以考上研究生。对于她们夫妻俩,再苦再累都值得。
本报记者李全明 通讯员肖继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