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天空飘着蒙蒙细雨。海拔1400米高的静乐县杜家村镇王明滩村的春天来得晚了些,村民依然穿着厚厚的棉衣,在冷风中冻得瑟瑟发抖的中国人民银行忻州市中心支行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陈林宝、第一书记李兴元、队员张爱隆挨家挨户地对村民进行了走访。
“今年准备种多少亩地?”“准备种点啥?”“预计需要多少化肥和种子?”……在75岁村民刘云亮家里,火炉子烧得正旺,3名驻村干部围坐在火炉跟前,询问今年春耕备耕情况,并进行了详细记录。
刘云亮72岁的老伴梁秀秀由于胆结石、脑出血、关节炎等疾病四年就住了三次院,子女都在外打工不能经常陪伴在身边,驻村工作队就经常到他家嘘寒问暖,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驻村工作队队长陈林宝认为:“组织派我们下来,就不能辜负了组织的信任和领导的嘱咐。”他说,人民银行忻州市中心支行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党委书记、行长郭永宏,分管扶贫工作的调研员韩锡峰多次到帮扶的王明滩村和石照村调研推进脱贫攻坚成果,其他行领导也经常调研走访入户对接贫困户。
郭永宏对6名驻村工作队员提出要求,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去扶贫、扶真贫、真扶贫。带着这样的嘱托,在驻村帮扶过程中,他们时刻把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任务,千方百计帮助村民排忧解难。
2020年是脱贫攻坚全面收官之年,回望这些年所走过的不平凡的扶贫路,他们的脱贫故事感人肺腑、动人心弦。“2021年乡村振兴元年,我们将统筹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确保工作机制和政策体系平稳过渡、有序衔接。”第一书记李兴元说。
李兴元是2019年3月开始驻村帮扶工作的。驻村后,李兴元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家入户拜访,和乡亲们唠家常。几个月时间,他把全村每家每户情况都摸了个遍。村民赵晋武在外打工7年,有一定的经验和技术,又有回家乡创业的意愿,但是苦于缺少资金且面临无人担保的困境,李兴元便主动向赵晋武介绍扶贫小额贷款;王引凤和王付亮患慢性病,常年吃药,让本来就贫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李兴元同志便携带病历专门乘车来到静乐县医保中心及医院,通过鉴定,使他俩享受到了慢性病报销政策,每年可获得医药补助1500元,减轻了家庭负担;他从王明滩微信群里了解到贫困户赵虎亮患有食道癌,看病开支大,家庭难以承受,建议村委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组织捐款,共为其捐款1000元……从而使老百姓真正感受到了党的温暖。
两年来,李兴元同志累计入户走访建档立卡贫困户135人次,帮助解决贫困户个性困难问题20余个。
依托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才储备状况,李兴元将产业扶贫经营主体与贫困群众之间建立起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变“输血”为“造血”,全面助推王明滩村民依托产业脱贫致富。从2019年养牛86头发展到2020年5月底118头,并按照合作社“帮3带5”政策,帮扶3户贫困户每年各增收3000元,带动5户贫困户临时就业,购买贫困户草料,每户每年增收1500元。同时,他通过“企业+农户”方式协助建立村级200千瓦光伏发电站1座,村集体经济年收入17.2万元,带动44户贫困户148人,人均收入达到1100元。
2020年10月,李兴元被忻州市委、市政府评为驻村工作模范队员。李兴元说,“现在的我们,无论走到哪儿,都能感受到村民给予的信任。这份信任,让帮扶工作队队员个个干劲十足。我深知,只有用实干凝聚民心,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脱贫攻坚才能产生持久的效果,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才能早日绘就。”
走在路上,74岁的胡玉梅远远地就迎上来热情地与驻村工作队的同志拉家常。去年胡玉梅家里有20多斤在山上采摘的山蘑菇,临近春节找到工作队希望能帮忙卖个好价钱,驻村工作队队员张爱隆便自掏腰包买下了老人的蘑菇。“来到这里的初衷,就是希望能为老百姓做些力所能及的实事,希望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但每当真的帮到乡亲们,看到他们充满喜悦与信任的眼神,那份幸福感是难以言表的。”张爱隆的确很享受这个过程,驻村一年多来,哪怕再苦再累,都是心甘情愿的。
一天的入户走访工作下来,他们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了那间墙皮脱落、斑驳的小屋里,匆匆地吃了点饭,又开始了《王明滩村新冠病毒疫苗预防接种登记》工作。李兴元说:“我们已经习惯了。在王明滩村,我们将继续助力乡村振兴,无怨无悔。”
付出一片真情,便会收获一份信任、一份快乐。
本报记者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