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以集成电路和软件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是推动和引领科技革命和产业链变革的关键力量。5月11日,晋阳湖·第二届集成电路和软件业峰会主旨论坛上,8位集成电路和软件行业领军企业有关负责人做了主题发言。共话产业发展之路,共谋未来产业新篇。本报摘选其中部分企业家发言观点供读者品读。
鲲鹏展翅 共创行业新价值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邓泰华
华为一直在基础软件领域持续投入,2018年发布鲲鹏计算产业,从鲲鹏处理器发展整机产品,到开元数据库的基础软件,从CPU到操作系统,到数据库,到NPU到AI框架,初步构建新的共用生态和人工智能的生态。在目前的全国整机伙伴里具有优势,在信创领域的其他行业也实现了大规模的商用。在软件领域,通过开源的方式与国内的伙伴合作,共建产业生态,使得基础软件在开源的设计基础上实现增量开发。
人才发展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华为同样注重人才的培养,与中北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合作培养计算产业人才,为山西打造算力高地积聚能量。在人工智能方面,大家知道从数字化到智能化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工智能也是“十四五”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对于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的建设,华为和山西云时代合作启动云计算的建设,通过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孵化应用创新,构建产业集群,这样能吸引更多的院士、专家、企业聚集在山西。
自主可控是信创产业发展核心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 杨军
作为全国首个全省域的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省抓住历史的发展机遇,把信创产业作为发展的战略工程和一号工程。今天在这里共商集成电路和软件发展的“新阶段、新格局、新布局、新优势”具有重大意义。
信创产业是国家数字经济的基础支撑,近年来我国集成电路保持较快的增长,但是在材料、制造等产业基础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瞄准核心基础关键技术,建立自主工具体系、产品体系和生态体系,保证信息系统自主可控,筑牢基础设施建设基石,仍将是信创产业的发展核心与重点。要以半导体为牵引,形成覆盖半导体材料、制造装备、工艺制造、集成电路设计、封装测试、应用解决方案全产业链条,以科技创新为核心。
作为创新型骨干企业,中国电科立足于三大定位,聚焦电子装备、产业基础、网信体系、网络安全四大板块,长期致力于推动信创产业的融合创新发展,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各行业数字化发展;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新机遇,充分发挥自主可控和全产业链优势,按照打牢共用、整合通用、开放应用的三层平台架构理念,加快推进五莲、数联、智联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布局,为新业态、新经济构建发展基础,积极支撑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
要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聚焦信创产业领域,构筑自主创新的“核心圈”和产业发展的“朋友圈”;加强产学研用联合,推动跨学科、跨领域协同创新,增强信创产业自主创新的策划力、整合力、带动力;加快产业链现代化,推动高质量发展。聚焦半导体、基础和应用软件,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和网络安全,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促进行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实现信创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行业合作,形成生态格局。聚焦“能用”到“好用”发展需求,优化产品能力,建立强强联合产业生态,提升信创生态安全性、兼容性、可靠性、扩展性。
创新驱动构建计算新格局
——浪潮集团有限公司执行总裁王洪添
过去当人们戴口罩时人脸不易识别,但现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人们戴着口罩也可以进行人脸识别了。要想发展数字经济,当地需要有数据的支撑,要有数据的要素,这个算法对我们各个产业发挥了作用。当今的社会面临很多的挑战,首先一个是多元化,特别是计算的场景非常的多元化,比如刚刚说的大象的识别,我们从人脸识别延伸到大象识别,识别大象的时候,不仅仅是识别它的某一个头部,可能有它身体一部分,而且能识别这头大象是哪个象群等等,可以说人工智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其次是巨量化。如今网上购物已成为一种普遍消费方式,围绕语音、图像的识别,产生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的处理需要不同的模型来进行计算,输出计算的结果。第三是生态化,任何一个产业化发展都要有生态化的支撑。然而目前国内相当多的人才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还有领军企业中,一些中小企业很缺乏相关人才。
计算产业从原有的简单计算到人工智能计算,需要打造统一的算力,面向不同领域提供不同的服务。浪潮在过去的几年里一直致力于计算背后的布局和推动,打造计算体系,包括芯片、硬件系统、软件的细分,希望与各地伙伴合作,为山西的政府、企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数智化技术驱动新一轮商业创新
——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 王文京
今天的商业环境中,各行各业、各种规模的企业都在积极推进基于数智技术的商业创新。但对大部分企业来讲,要实现商业创新,需要突破技术、专业和成本三大障碍,企业呼唤能够便捷实现商业创新的平台。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应用历经了电脑化阶段、信息化阶段,再到今天的数智化阶段,其代表性的应用是商业创新平台(BIP)。
新技术的发展,对企业,对产业,对整体的商业都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和改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使能各行各业的产品和业务创新,二是企业的组织与管理变革。
企业通过数智化实现商业创新,转型升级为数智企业,其特性与转型升级前有了很大差别,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客户导向、员工能动、生态共创、全球资源配置、数据驱动、智能运营、实时透视。
要把一个企业的数智化推进好,首先要把企业的发展战略作为推进数智化的核心指引;在这个基础上,把业务作为数智化的核心,数据作为基础,智能来产生价值。从具体的推进执行来讲,要从具体的场景来抓手,连接是前提,运营是保障,最后技术是在平台上来提供。
用友创立于1988年,是中国和全球领先的企业与公共组织云服务、软件提供商。用友致力于用创想与技术推动商业和社会进步,着力研发打造了全新一代产品:用友商业创新平台(YonBIP)。YonBIP定位为数智商业的应用级基础设施,企业服务产业的共创平台,具有数字化、智能化、高弹性、安全可信、平台化、生态化、全球化和社会化八大特性,是企业通过数智化实现商业创新发展的使能平台。
软件驱动信创产业的发展
——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裁 徐洪利
什么是软件?从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一直走到今天,软件经历了几个过程。开始时软件是技术,后来软件是产品,接着软件成为解决方案,然后软件是服务,现在说软件是融合物,是连接。在整个过程中,大概是每五六年会发生一次变化。对软件技术的开发方法也发生了重大改变,一开始是面向过程的开发,面向对象的开发、组件化开发,面向服务的开发,微服务器和云服务器这样的计算,基础架构的变化过程当中,演变过程基本上是10年左右,整个的软件技术和方法发生了变化。
那么从架构方法的演变上,从上世纪70年代大型机的时代,80年代微机的时代,90年代到00年代是互联Web1.0的时代,2010年进入Web2.0的时代,2020年进入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从2030年一定会进入智能互联的时代,基本上是10年发生一个演变。
现在整个社会比较热点的智慧城市、城市大脑、数字城市、一网通办、数字社会都离不开大数据的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所有的背后都离不开软件,软件的地位非常重要。中国已进入信创的时代,电子政务和企事业的信息化要拥抱信创。
软件无处不在,是驱动信创产业发展的核心。东软是一家软件公司,创立于1991年,是中国第一家上市的软件公司。在全球拥有近2万名员工,在中国建立了覆盖60多个城市的研发、销售及服务网络。业务覆盖智慧城市、医疗健康、智能汽车互联等领域。在2019年新冠疫情期间,用两天时间,开发出一款软件,让慢性病病人能和医生视频对话连接,并将药品直接送到小区,费用网上直接结算。后期在新冠肺炎筛查期间,也研发了专家智能系统。
东软未来将以更敏捷、创新的方式,用软件帮助个人、企业及众多行业应对万物互联时代的升级,用超越技术的创意改变生活、改变世界。(本报记者齐泽萍、张剑雯整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