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我省经济延续了去年以来持续恢复稳定向好的发展态势,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7.3%。
经济增长数据之后,各金融机构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实体经济功不可没。记者从人行太原中心支行了解到,一季度,全省社会融资规模、贷款和存款稳步增长,信贷结构持续优化,融资成本显著下降,为全省高质量转型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实体经济贷款猛增
人行太原中心支行调查统计处武宏波介绍,截至3月末,全省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7.7%,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本外币贷款增加1318.6亿元,是社会融资规模累计增量的1.2倍,反映出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融资贡献较大。
同时,人行太原中心支行认真贯彻执行定向降准政策,释放流动性30.8亿元。新增山西省再贷款额度120亿元,将部分高风险机构纳入政策支持范围。截至目前,我省再贷款总限额已超过650亿元。全省可使用再贷款的地方法人银行数量将增加25家到178家,机构占比达到90%以上。一季度,累计发放再贷款、再贴现、常备借贷便利119.6亿元。全省贷款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3月末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3.2万亿元,同比增长8.22%。
数量增加的同时,我省信贷结构也一直优化。各金融机构加大对薄弱领域和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3月末,全省民营经济贷款月增量由负转正;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多增86.9亿元,其中普惠小微贷款同比增长2.6%;涉农贷款同比多增7.8亿元。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14.2%,增速显著提升。全省绿色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3%。一季度,全省转型综改领域各项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403.2亿元。采矿业、制造业、电力、交通运输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得到较大支持,有效满足了重点行业、企业融资需求。
融资成本持续下降
一季度,我省金融运行信贷总量增加、信贷结构优化,融资成本也在持续下降。
人行太原中心支行货币信贷处薄文英表示,一季度,全省企业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928%,同比下降0.357个百分点;其中,普惠小微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564%,同比下降0.766个百分点。
而且,人行太原中心支行还规范存款产品管理,禁止地方法人银行办理异地存款,停办周期付息产品,建立存款创新产品报告制度,保持负债成本稳定。督导金融机构明示贷款年化利率,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强了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3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占比15.5%,较年初下降0.2个百分点。
全省非金融企业一季度境内股票融资50.2亿元,去年同期融资为零,反映出我省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较为积极,融资成本也随之降低,激发了实体经济的活力。
稳定服务实体经济
记者采访了解到,今年一季度,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方面,除了贯彻落实中央、人行总行、银保监会的各项政策外,结合山西实际情况,人行太原中心支行等也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稳定服务山西实体经济。
在货币政策方面,部署继续落实两项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人行联合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局制定实施《关于进一步落实好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和信用贷款支持政策的通知》,组织召开推进会议,确定任务目标,加强监测、按月通报,两项直达政策落实取得积极成效。3月末,累计发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资金1.8亿元,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对9700余户、180.7亿元普惠小微企业贷款本金办理延期,3月份全省延期率达到75.8%,全国排名第3;发放信用贷款支持计划资金14.4亿元,支持央行评级1-5级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放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36亿元,惠及小微市场主体约1.6万户,3月份信用贷款占比33.2%,全国排名第11。
人行太原中心支行出台16条具体措施,推动跨境人民币便利化政策落地,一季度全省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同比增长1.1倍,占本外币跨境收付的比重9.7%,较上年末提高4.4个百分点。完善实施《山西省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方案》和《山西省对外承包工程类优质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试点方案》,确定2021年优质企业67户,一季度,优质企业跨境收付余额10.8亿元,通过简化业务办理流程,降低了企业“脚底成本”,提升了资金结算效率。我省首笔700万元人民币资本金境内再投资业务落地,实现了资金秒到账,体现了跨境人民币结算的便利性。
本报首席记者崔晓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