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多项专项扶贫工作创出山西特色,走出山西路径——

产业发展:我省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长久之策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立足山西实际,按照‘五个一批’精准扶贫路径,因地制宜组织实施特色产业扶贫、培训就业扶贫、生态补偿脱贫等八大工程二十项行动,有力促进和带动了全省贫困人口增收脱贫。”5月18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全省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发布会,主题是产业就业和生态扶贫,省扶贫办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张建成说,“今年是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转型的起步之年。下一步,我们要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根本之举、长久之策。”

以产业扶贫促增收拔穷根

  “围绕‘特’‘优’战略,实施产业带动、产业增收、产业致富。全省58个贫困县发展特色产业扶贫基地10141个,7993个贫困村全部确立了‘五有’产业扶贫机制,参与扶贫的龙头企业1563个、合作社43689个,所有贫困县均培育了2-3项脱贫主导产业。培训贫困村致富带头人3.56万人、贫困人口150余万人次,有劳动力的贫困人口均掌握了1-2项产业技能。”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茹栋梅介绍,“全省有127.7万贫困人口主要靠特色产业带动增收脱贫……”
  记者获悉,全省目前培育形成了一批有价值、能复制、可推广的产业扶贫典型,“五有”机制入选全国产业扶贫十大机制创新典型,大同云州区“黄花铺出扶贫黄金道”、平顺县“药草飘香富万民”入选全国产业扶贫范例,“三对三扶三分强”扶贫模式入选全国农业企业产业扶贫范例。
  茹栋梅表示,下一步要全力巩固拓展产业扶贫成果,扎实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将依托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五大出口贸易平台建设,提升脱贫产业发展质量水平。其中,将重点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继续落实各类帮扶政策;实施特色种养业行动计划,强化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大力发展脱贫地区乡村优势产业,构建“点”“线”“面”的乡村产业发展格局;树立“项目为王”鲜明导向,选择超过25个重点项目,给予资金超过5000万元支持;壮大产业“龙头”,对在脱贫地区设立分公司或建立原料加工基地的企业进行重点倾斜;持续强化技能服务,加强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发挥产业技术专家组、科技特派员和产业体系专家等专家队伍的作用;畅通产销衔接,组织脱贫地区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参加展示展销活动,主攻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消费市场,创新主播带货、网上主题销售等活动。

让技能之花在扶贫一线绽放

  “3年前,我省开展全民技能提升工程,推进‘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目前累计培训贫困劳动力63.4万人次、带动务工就业91.8万人,打造地方特色劳务品牌90多个。‘吕梁山护工’‘天镇保姆’入选全国人社领域精准扶贫典型案例。”张建成介绍。
  省人社厅副厅长李浓说:“为促进包括脱贫劳动力在内的广大劳动者技能就业、技能增收,今年全省将投入20亿元、培训200万人、新增持证100万人、新就业100万人,其中,全省计划培训脱贫劳动力70万人,实现脱贫劳动力培训全覆盖。”
  记者了解到,为实现持证赋能、就业增收。我省坚持把技能就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硬任务、硬措施、硬支撑,实施建档立卡、精准培训、考核评价、发放证书、安置就业“一条龙”推进,提高持证率、就业率、增收率。
  为此,李浓表示,在“十四五”起步之年,省人社厅将实现培训任务精细化、培训项目多样化、培训帮扶精准化的工作目标。将70万脱贫劳动力培训任务细化分解,对有劳动能力的脱贫不稳定户、易致贫户等重点群体进行普惠制培训,培训坚持需求导向,积极开展以持证就业为目的的菜单式、订单式、定向式、项目制培训。并依托全省统一的人员基础信息库,共享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劳动力建档立卡信息系统、职业技能培训实名制系统的业务数据,努力为脱贫劳动者提供技能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等全方位精准服务。

生态及光伏扶贫产业“点亮”致富路

  “生态扶贫联动实施退耕还林奖补、造林绿化务工、森林管护就业、经济林提质增效和特色林产业增收‘五大项目’,创新生态建设参与机制,平均每年带动52万以上贫困人口增收10亿元左右。”张建成说。
  “像在造林绿化务工方面,让贫困群众成为生态建设的参与主体、受益主体。全省58个贫困县组建造林扶贫合作社3378个,吸纳贫困社员7万余人,累计完成造林1300万亩,平均每年惠及4.3万贫困社员,人均年增收8700多元。”省林草局二级巡视员李振龙表示,“同时,还在退耕还林奖补、森林管护就业、经济林提质增效、特色林产业富民等方面,为全国脱贫攻坚提供了‘山西方案’和‘山西路径’。”
  李振龙介绍,下一步将优化调整现有生态扶贫政策,深挖合作社造林、特色林产业、经济林提质增效和生态管护带动山区百姓增收的潜力,坚持绿化彩化财化相统一,实现惠及贫困人口向惠及整个山区老百姓转变,着力打造生态扶贫升级版。
  此外,我省作为全国光伏扶贫首批试点,光伏扶贫也成为我省脱贫攻坚战场的又一特色亮点。
  “2015年以来,全省建成并网光伏扶贫电站294.4万千瓦,总规模位居全国第二。其中建设村级(联村)电站5479座,集中电站53座,光伏扶贫蹚出了一条资产收益扶贫新路,成为推动贫困地区产业重构、助力脱贫攻坚,促进转型发展的新引擎。”张建成介绍。
  据悉,“十四五”期间,全省光伏扶贫电站将力争实现每年发电收益稳定在18亿元以上的目标。

本报记者欧志强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1-05-18期

  • 第2021-05-17期

  • 第2021-05-16期

  • 第2021-05-15期

  • 第2021-05-14期

  • 第2021-05-13期

  • 第2021-05-12期

  • 第2021-05-11期

  • 第2021-05-10期

  • 第2021-05-0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