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教育视点

最蠢的教育就是和青春期孩子较劲

  •   作家麦家曾说:陪伴青春期的孩子,说得难听一点,就是陪伴一头老虎,你得小心翼翼。
      的确如此。不说别的,近年来只因为手机引发的青春期孩子自杀的案例就不胜枚举。青春期的孩子处于“危险期”,内心非常敏感脆弱。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就得小心翼翼!如果我们忽略了青春期孩子自尊心极强、行为极易冲动的特点,悲剧也就可能会发生。
      青春期的孩子,自尊心极强,要多一些尊重。
      前几年在上心理学课程时,刚好上到青春期心理特征这一节,心理学老师特别强调说,青春期的孩子有两大特点,自我意识强,每件事都希望自己做主,而不是父母做主;自尊心极强,很好面子。
      如果家里有青春期的孩子一定不能做两件事:一、不要二话不说就冲过去砸掉孩子的手机、拔掉孩子的电脑线;二、不要辱骂或当众批评孩子。否则孩子可能会做出过激行为,甚至自杀。
      青春期的孩子尊严有多重要,就像是孩子身上穿的衣服,父母当众脱光他的衣服,孩子又如何能承受。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影响孩子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自尊心。
      孩子犯了错误,管教是需要的,但是比起孩子的自尊心,管教孩子没有那么刻不容缓,我们可以事后,没有人的时候再来做。保护青春期孩子的自尊心,是每一位父母都要意识到的事情。
      青春期,父母应该成为“稳住”孩子的那个人,而不是“击垮”孩子的那个人。
      青春期的孩子,行为极易冲动,要少一些硬碰硬。
      心理学家说:青春期的过程,是少年逐渐摆脱父母、走向成人的过程,这一过程,被称为“心理断乳期”。他们渴望获得独立、渴望父母重新审视自己,把自己当成成人看待。
      正是因为儿童心理模式被打破,成人心理模式尚未完全建立,青春期的孩子才会变得挣扎混沌,叛逆激进,像一个火药包,易燃易爆炸。
      可怜天下父母心,明明为了孩子好,却因言语或行为刺激到了孩子,让孩子断送了生命,家长悲痛不已,悔不当初。但是为什么父母的几声责骂就可以让孩子结束生命?
      有研究表示,青春期,大脑的多巴胺神经回路会变得异常活跃,这种多巴胺的增加会让孩子冲动,不经周密的思考就采取行动,也就是不过大脑做事。
      压死骆驼的不是一根稻草,而是千千万万根。青春期孩子的自杀,也不是一次责骂而成,而是父母次次的不理解,责骂和打击。
      如果父母可以给孩子多一些尊重、接纳,就会是另一个故事。青春期孩子的悲剧,其实就是家长少了点倾听,用暴力语言去激化矛盾,孩子越推越远。所以,如果想跨过“青春期障碍”这道坎,必须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沟通。
      良好的沟通离不开这两点:一是遇事不要急着否定、责骂,要先倾听;二是解决问题不可以暴制暴,需要以柔克刚,让孩子懂得为什么。
      《正面管教》的作者简·尼尔森说过:赢得十几岁孩子的最好方法,是以和善、坚定、尊重的态度,先和他们站在一边。让孩子在被理解的支撑中,得到自尊感和归属感。
      对待青春期的孩子多一些耐心,你接纳孩子的程度,决定了青春期孩子和你关系的深度。爱和理解、等待和接纳,才是青春期的出路,孩子的救赎。(青榄君)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1-06-01期

    • 第2021-05-31期

    • 第2021-05-30期

    • 第2021-05-29期

    • 第2021-05-28期

    • 第2021-05-27期

    • 第2021-05-26期

    • 第2021-05-25期

    • 第2021-05-24期

    • 第2021-05-2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