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是现代制造业的“底盘”。加快发展新材料,对推动技术创新,带动传统产业升级,建设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6月8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山西省“十四五”规划各专项规划系列解读新闻发布会的第三场发布会,对《山西省“十四五”新材料规划》(以下简称《新材料规划》)主要内容进行了深入解读。
到2025年营业收入力争突破3000亿元
省工信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马运侠介绍,《新材料规划》聚焦先进金属材料、碳基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半导体材料、纤维新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前沿新材料等7个重点领域,分别设置专栏,从发展方向、产业链条、承载园区以及重大项目等4个方面,提出系统性、针对性的发展路径。围绕《新材料规划》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提出实施重大技术突破、创新生态构建、产业能力提升、企业主体培育、集聚集群发展、重大项目建设、产业链供应链保障、标准引领和服务支撑等8个专项工程,同时提出4个方面保障措施,确保规划的有效落实。
马运侠表示,“十四五”期间,我省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提出的“六新”要求,坚决锚定“2025年转型出雏型”的战略目标,立足我省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攻关一批新材料尖端技术和产品,抢占国际领先地位,突破一批关键工艺和专用装备,增强自主可控能力,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基地,坚持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全面推进新材料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将新材料产业打造成为我省重要支柱产业和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新引擎。到2025年,全省新材料产业发展规模和质量进一步提高,重点细分领域产品高端供给能力大幅提升,产业基础和产业链条延伸能力显著增强,部分领域进入全国前列,总体实力迈入全国第二方阵。具体来讲,“十四五”期间,全省新材料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要保持13%以上,到2025年力争突破3000亿元,培育3家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行业龙头企业、10家以上营业收入达到100亿元的企业,培育10家在全球领先的单项冠军企业、10家在国内领先的新材料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到2025年,全省新材料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力争达到3%以上,新建设2家以上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每年突破20项以上关键核心和共性技术,力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实现高质量转化及产业化应用。
谋篇布局打赢“六新”攻坚战
“十四五”期间,我省将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瞄准未来发展方向,围绕“新特专高精尖”目标,实施非均衡和差异化发展策略,不断优化产品品种结构,延伸产业发展链条,努力构建“133”新材料产业发展格局,构筑全省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新优势、新引擎。
发布会上,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处主任助理邹伟龙介绍了我省新材料产业的布局情况。
“1”即打造1个千亿级先进金属材料产业集群。聚焦高品质特殊钢、铝镁铜合金、钕铁硼磁性材料等领域,实现集群规模壮大、产业链条延伸,建成世界领先的高水平先进金属材料制造基地。
第1个“3”即分别打造碳基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半导体材料等3个500亿级产业集群。一是坚持走高端化、差异化、市场化、环境友好型发展之路,突破高端碳材料和碳基合成新材料制备技术,加快石墨烯、超级电容炭、全合成润滑油等材料开发,建成国内领先的碳基新材料产业研发制造基地;二是加大生物工程新材料的技术攻关,创制一批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生态环保材料等,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基地;三是重点发展碳化硅、砷化镓、蓝宝石等材料,加快引进器件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应用等产业链项目入晋落地,建成国家重要的半导体研发生产基地。
第2个“3”即分别打造纤维新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前沿新材料等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一是加快发展高性能碳纤维、连续玄武岩纤维、高端纺织纤维等,打造基础原料—复合材料—制品构件的高性能纤维完整产业链,形成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集群;二是重点发展煤系高岭土、特种耐火材料、新型陶瓷等无机非金属材料,加快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促进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换代;三是加快推进纳米材料、先进复合材料、颠覆性技术新材料等前沿领域的重大技术攻关,拓展产品在航空航天、生物医学工程等行业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
能源大省向新材料制造强省转变
《新材料规划》按照“打造基地、建设园区、培育主体”的产业发展思路,提出了新材料集聚集群发展工程,即“111”工程,包括打造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的一个核心策源地、培育一批新材料特色产业园区、成长一批新材料特色小镇等,同时在产业政策、项目保障、融资服务、技术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推动我省新材料产业优化布局、错位发展,以点带面、辐射全省,努力构建我省新材料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大格局。
据悉,“十四五”期间,我省将组织实施八个专项工程,一是实施新材料重大技术突破工程,开展百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增强共性基础技术供给力度,加快前沿性引领性技术布局;二是实施新材料创新生态构建工程,推动创新平台扩量提质,推进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加快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七位一体的新材料产业创新体系;三是实施新材料产业能力提升工程,加强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测试评价中心等建设,支持企业开展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推进产业基础能力高级化;四是实施新材料企业主体培育工程,开展新材料企业“三个倍增”计划,着力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主体,发挥其引领带动作用;五是实施新材料集聚集群发展工程,重点打造若干个新材料特色产业示范园区和特色小镇,培育一批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链条完善、竞争优势明显的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六是实施新材料重大项目建设工程,谋划、建设和储备一批重大项目,优化项目推进机制,确保项目早投产早达效;七是实施新材料产业链供应链保障工程,开展新材料强链补链行动,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发展,积极进入国内外产业供应链中高端;八是实施新材料标准引领和服务支撑工程,开展新材料标准领航行动,加快建设新型标准体系,提升新材料检验检测服务能力和水平。
“今后五年,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将聚焦企业、园区、项目、科技、人才等关键要素,突出重点,精准施策,加快推动我省新材料产业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集聚化发展,着力将我省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和研发中心,实现我省由原材料、燃料大省向新材料制造强省转变。”省工信厅新材料工业处处长闫林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