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中共创建第一城”的红色奋斗

——在“中共创建第一城旧址”展望阳泉

  • 中共创建第一城旧址。 刘胜摄

  •   在阳泉繁华闹市中,有一条幽静的保晋巷,巷内有一座青砖砌成的四合院,门楼上镌刻着9个红色大字——“中共创建第一城旧址”。这座旧址,正是阳泉创建之始的市委市政府机关驻地。
      当一百多年前从娘子关呼啸驶来的火车停靠在刚刚落成的“阳泉站”时,殊不知,由这个小站而集聚的宏大力量,奏响了中国近代工业革命的初啼之声,从四面八方涌来的产业工人,落地生根,成为中国革命最初的星星之火。
      40年后,即1947年5月4日,经历了浴火重生的阳泉,成为我党历史上创建的第一座人民城市。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进入探索实践中,阳泉创造了中国共产党夺取、接管、建立、管理城市政权与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中共创建第一城”成为阳泉红色文化中的一座不朽丰碑。
      阳泉独特的红色基因,点燃了精神火种,凝聚了奋进力量。今天的阳泉,又站在一个新的起点,致力建设“三城两区一基地”,向着“倾力打造晋东区域中心城”的目标,奋力在转型发展中率先蹚出一条新路。
      百年阳泉,从来都屹立在中国社会变迁的最前列,成为时代的引领者、催生者。

    奋斗阳泉的红色实践

      以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辟美好未来。
      1947年5月2日,晋东工业重镇阳泉在正太战役中浴火新生,获得解放。同年5月4日,中共冀晋区党委、行署从平定县划出阳泉集镇及附近3个村,独立设市,正式组建中共阳泉市委、阳泉市人民政府,成为我党历史上创建的第一座人民城市。
      七十余载光阴,一个“奋斗的阳泉”展开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实践:
      这里,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战略转移的实践地。建市之后的阳泉,投入了改变山河、建设阳泉的伟大实践。特别是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土地新政实施等工作都取得突破,为解放后我党接管、管理、经营城市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这里,是支援全国解放战争的保障地。1946年6月至1947年10月,共有11092名青壮年参军走上前线;有8800多名民兵、1470多副担架、3100多辆大小车辆踊跃支援解放晋中战役和太原战役。同时,阳泉的煤、铁、硫磺、手榴弹、地雷等必需品和军用品,源源不断运往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有力地支援了全国解放战争。
      这里,是接管大中城市南下北上干部的输出地。1947年10月至1949年8月,阳泉市先后分5批共有519名优秀地方干部,北上绥远,南下湘鄂,东驻沪鲁,西入川陕,成建制地踏上开辟新解放区工作征程,有力地支援了新解放区的政权巩固和经济建设。

    创新阳泉的红色基因

      七十余载光阴,一个“创新的阳泉”也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这里,诞生了北方第一支中国工农红军——红24军。1931年7月,中共山西特委领导了平定起义,在盂县清城组建了编入全国工农红军统一序列的红24军。随后,还建立了苏维埃阜平县政府,为我党在建党、建军、建政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这里,是“百团大战”主战场之一。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七亘大捷”成为八路军挺进太行山首战的发生地,七亘村重叠山地伏击战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经典战术。
      这里,是新中国诞生后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从新中国成立到2019年,累计向外输送煤炭约21亿吨,成为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经济建设和能源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里,在改革开放之初,还创造过闻名全国的乡镇企业发展“平定模式”。
      “中共创建第一城”,这是阳泉红色基因最鲜亮的底色,是阳泉红色文化的地标。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犹未悔。”,镌刻着“奋斗”和“创新”基因的红色阳泉,历经70多年持续奋斗,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重整行装再出发,重塑竞争新优势,倾力打造晋东区域中心城。

    转型阳泉的红色新路

      1912年9月,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考察山西莅临阳泉,留下了“以平定煤铸太行铁,可操全国实业界之牛耳”的构想,发出工业强国、实业强国的先声。
      星光不问赶路人。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全省转型发展率先蹚出一条新路的新征程上,阳泉市以创新、实干的担当,抢先抓早、追赶补欠,在全省竞相发展的大格局中奋力争先。
      2020年,在人们格外感受到“春暖花开”不易的同时,阳泉市却迎来了转型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惊喜!
      从“量”而言,主要经济指标实现跃位提升:全市GDP增幅全省排位较上年前移3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前移3位,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前移2位,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增幅前移1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前移4位,各项指标均为近年来最好。
      从“质”而言,国企改革获得突破性进展,“三供一业”维修改造创出“阳泉经验”,僵尸企业出清工作进度排名全省第一。民间投资同比增长3.5%,扭转了长期下滑趋势。智创城7号成功落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实现全覆盖。中纺联授予阳泉市全国唯一“中国纤维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称号。
      站在全省转型发展的高度上,阳泉市提出了“重塑竞争新优势,倾力打造晋东区域中心城”目标,明确了将阳泉建设成为全省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山西与京津冀区域合作的门户城市、山西向东开放的前沿阵地、山西东部生态经济核心区。
      阳泉市提出,要聚焦“六新”打造创新生态,致力建设“三城两区一基地”。要树立“全产业链”思维,在“新”上做文章,挑战新技术、新产品,发力新项目、新业态,努力实现直道冲刺、弯道超车、换道领跑。
      2021年,是“十四五”转型出雏型的开局之年,又是建党100周年。具有承东启西、双向支撑战略地位的阳泉市,具有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先天优势,更应该在“率先”上抢先机,在“蹚出”上下苦工,在“新路”上勇探索,努力实现从“一煤独大”到“八柱擎天”的转变。
      薪火相传的红色基因,赋予了阳泉奋斗、创新、坚定的文化底色,也激励着阳泉市不断提升承载力、竞争力、辐射力,重塑竞争新优势。

    本报记者郭强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1-06-12期

    • 第2021-06-11期

    • 第2021-06-10期

    • 第2021-06-09期

    • 第2021-06-08期

    • 第2021-06-07期

    • 第2021-06-06期

    • 第2021-06-05期

    • 第2021-06-04期

    • 第2021-06-0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