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5日,贾福田由国控公司(现改制为“晋通公司”)属下企业选派,作为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率领工作队员来到了保德县杨家湾镇石洼村,开始了脱贫攻坚的新征程。
贾书记高高的个子,宽宽的肩膀,性格爽朗,一脸英气,一看就是接受过军旅锤炼的人。他自小生活在农村,骨子里有一股挥之不去的黄土味,对农村和农民特别有感情;复员后在国企工作多年,他具备了国企职工应有的过硬素质与劳动技能,一来到石洼村,乡亲们就对他感到特别亲切。
初入贫困村,书记迫切找病因
尽管贾书记从小在农村长大,来到小山村后还是让他吃惊不小。这个典型的黄土高原上的偏远小山村,四处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沟壑梁峁,只有一些小块梯田挂在贫瘠的陡坡上。这样恶劣的环境,乡亲们怎么生存呢?想到此,他心情沉重地走进用小学教室改建的村委,未解行李就急切地请求村主任和村支书先介绍村情。
石洼村108户人家、318人,贫困户41户、102人。听着村“两委”主要干部的村情介绍,贾书记的责任感油然而生。乡亲们的生活是如此地艰辛和不易,作为一名驻村的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自己该怎么办?他暗下决心:就是脱皮掉肉,也要尽最大努力,帮乡亲们脱贫致富。
决心好下事难为,为了找到脱贫致富的路子,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贾书记每天进院入户,深入到田间地头访贫问苦,一边调查研究,一边宣传党的政策。刚开始,乡亲们常常用不信任的眼光看着他,总以为他下来不过就是走走过场、做做秀就溜之大吉了,没想到贾书记能够和乡亲们一起春种秋收,同吃同住同劳动。坐在老乡的炕头上,叨拉着家长里短和籽种、化肥、粮价等话题,老乡们渐渐地不再把他当外人看了,开始和他倾诉酸甜苦辣。当他走进了乡亲们的内心、融入到山村的生活时,他对村里存在的问题也就找到了一些解决的方法。
扶贫有妙招,多措并举齐发力
针对全村41户贫困户的致贫原因,他因户施策,分别制定了帮扶计划及帮扶措施,确立了帮扶责任人。比如贫困户张学伍,他有想法、有干劲,也能吃苦,但就是缺少资金。贾书记就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及时帮他办理贷款购买了绒山羊56只。有了这些羊,就好像有了致富的种子。不久,羊群陆续繁殖出68只小山羊,隔年冬天就售卖了8只羊,收入达到了11000多元。有了张学伍这个脱贫致富的典型做榜样,贫困户张侯狗也筹款购买了28只绵羊,几经繁殖存栏已达到52只。就这样,经过近年来社会各界的帮扶及国家各类政策的实施以及乡亲们自身不懈的努力,41户贫困户的生活渐渐有了较大的改变。
乡亲们的日子逐渐好起来,村里的基础设施也逐渐完善起来。在各级政府配套政策的实施下,贾书记与村“两委”紧密配合,村内建起了红枣加工坊、公共厕所,配置了垃圾箱,扩建了村内公共饮水蓄水库,昔日黑灯瞎火的街巷路灯点亮了,到处垃圾的村落干净了,入村道路两旁新栽的290株刺柏树成活了。更重要的是,乡亲们心里那把脱贫致富的火点燃了。看着小山村一天天的发生变化,贾书记心里感到欣慰,乡亲们心里感到惬意。许多平时沉默寡言的乡亲变得欢快了,主动找他聊天,探讨脱贫致富的门路。
贾书记也真心实意地和他们交朋友,帮他们寻找各种致富门路。红枣是石洼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每年全村红枣产量约有8万余斤,村民们有几十年制作酒枣的传统,但每年的酒枣销售就是村内的一大难事。2018年他组织单位帮扶义买,利用各方面渠道销售5万余斤。尤其是2019年冬季,由于受市场和气候的影响,村民们制作的6万多斤酒枣到春节即将来临之际还未售出。贾书记心急如焚,通过网上和其他渠道多方联系销售酒枣,但销售仍不理想。于是他东奔西走、多方联系,最终在省派驻县大队长张殿恩(兼保德县副县长)帮助下联系好了接收单位,落实了销售难题。
在这三年来,贾书记总计帮助村里乡亲们销售酒枣245360斤,干红枣28230斤,小米4650斤,豆类1840斤,羊肉1240斤。
贾福田常想,自己总有走的一天,如何变输血为造血,让乡亲们从“等靠要”中走出来,让石洼村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唯有紧紧依靠和强化党的建设,使石洼村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才能一劳永逸。
贾福田是一位老党员,他来到石洼村工作以来,时刻不忘第一书记的工作职责,在抓好各项帮扶工作的同时,时刻不忘抓好所驻村的党组织建设工作。过去,由于村“两委”主要干部不团结,党组织失去凝聚力,支部没有战斗力,导致人心涣散、积怨深重。为了尽快改变这种局面,贾书记狠下决心抓党建,以此为抓手促进各项工作。他多次分别找村支书和村主任谈心交流,通过“主题党日活动”和基层组织的“三会一课”制度等措施,组织党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组织村民大会提意见建议,支部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党员多次找村“两委”主干谈心,他几次三番苦口婆心地和“两委”做工作,村支书和村主任敞开心扉,渐渐冰释前嫌,在工作中互谅互让。昔日不和谐的局面改变了,党群关系融洽了。很快,石洼村党支部变成了一个坚强有力的先进党支部,受到了上级党组织和村民的认可和好评。
解决了村“两委”班子的团结问题之后,贾书记带领党支部一班人可以静下心来工作了。一户户贫困户,在他和党支部其他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较短的时间内有了变化。
关心特困户,群众心中感党恩
贾书记驻村不久就从村民那里了解到有不少像德哥、桂哥、侯哥这样的特别贫困户。他们有的身体残疾,有的孑然一身,但他们勤劳善良、手艺众多,不怕吃苦,这样的贫困户,自然成了贾书记帮扶的重点。他们的家成为贾书记光顾最多的地方。贾书记为他们买了电热水壶、暖水瓶,送去从社会募捐的四季衣物,隔三差五上门去看望他们。贾书记说:“像德哥、桂哥、侯哥这样的弱势群体如若不全心全意地去帮扶,岂不辜负了党的重托和乡亲们的热望,辜负了乡亲们对党和国家的信任。”
在驻村扶贫三年多的时间里,贾书记与德哥、桂哥、侯哥结下了深深的友情,闲聊时,贾书记曾和德哥、桂哥、侯哥聊起脱贫攻坚的话题,问他们如何看待当前进行的这场脱贫攻坚战和内心的感受?他们坚定地说:“贫穷不可怕,身残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失去意志。没有意志将一事无成。我们虽然贫困,但如今赶上了好时代,党和国家帮扶我们,但更主要的是自身的思想思维要转变。过去毛主席说过:‘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现在也一样,要干要思变。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没有一点精神,总是躺在那里等靠要,一辈子也翻不了身。”
贾书记说:“乡亲们在困境中的抗争以及他们向贫困宣战的决心和行动很具感染力,他们面对困境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及内心爆发的强大力量,让人从内心感到敬佩。”
这三年来,贾书记在点点滴滴工作中用真情温暖了乡亲们的心,切实为脱贫攻坚作出了贡献。这些年,他先后获得镇优秀第一书记、镇优秀工作队长、县“一奖双模双先”优秀第一书记、县年度考核“优秀第一书记”、忻州市“驻村帮扶工作模范队员”等荣誉。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积淀多少真情。三年多的扶贫工作,让贾书记渐渐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这里的乡亲们。他把驻地当故乡,视乡亲如亲人。贾书记说:“山里人的善良、纯真、憨厚、实在、坚韧和吃苦耐劳,以及他们金子般的心灵,无时无刻不在打动着我的心。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在我的心灵深处烙下了深深的印痕,我为今生能够拥有这样的经历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我们坚信,有这样鱼水深情般的党群关系,将会涌现出更多像石洼村这样的山村,并且一定会有更加美好的前程。
本报记者樊晋铁 通讯员谭元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