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六月,来到河津市的黄河岸畔,徜徉在山川壮美、多姿多彩的沿黄风景中,好似在画中……这正是河津市全力推进造林绿化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今年以来,河津市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绿色发展,共计投资4亿余元,全面铺开黄河流域河津段生态治理修复、局县合作造林、荒山荒坡造林等一批重点项目。项目全部建成后,可新增造林面积2万亩,全市林木覆盖率提高到22%以上。
部门联动 绿色发展聚共识
近年来,河津市科学布局“一山两河”生态框架,坚持山上治本、身边增绿、产业增效、农民增产总基调,打造绿量更大、景观更美、效益更好的现代林业生态体系。
春节假日结束后上班首日,河津市四大班子领导就在体育场开展义务植树,随即拉开了春季植树造林的序幕,市直多家单位和各乡镇(街道)齐抓共管造林绿化,市直工委将义务植树确定为二月份主题党日活动内容。据统计,全市今年共开展了100多次、15万余人次义务植树,增添新绿70余万株。
通过高标准设计,该市国土绿化实现了由纯林向乔灌花草立体混交转变,从单一植树向园林景观迈进,从绿化向三化融合跨越。工程均由专业绿化设计团队设计,按照“整体有形、节点有韵、沿途成景、因地制宜”的实施标准,加大彩叶、常绿和开花植物配置,拓展绿色空间,持续增加绿量。
工矿企业是河津的支柱产业,为绿化工程破解资金难题,激发造林动力,探索出了一条“政府+企业+合作社+个人”的造林绿化投入模式。按照“谁污染、谁投资、谁治理”的原则,督促吕梁山前沿采石场进行生态修复,先后栽植各类苗木50余万株。
创新模式 荒山荒沟披绿装
河津市委、市政府把荒山荒沟作为今春造林的主战场之一,积极响应省林业和草原局“一局联三县”政策,开展局县合作造林项目,创新模式,破解难题,让荒山、荒沟、荒坡、荒滩等“四荒”地披上绿装。
该市和吕梁林局今年开展的局县合作造林项目有9243亩,总投资1076.9万元,主要涉及吕梁山前沿荒山和汾河流域荒沟,目前已经全部完成。局县合作造林项目的实施,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荒山造林的资金、技术、队伍三大难题,使该市造林绿化工作迈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真武庙西侧的山体立面,远远望去,满山树坑呈鱼鳞状,从中泛出新绿,这便是河津荒坡绿化的场地之一。回想当时的情景,该市林业局局长闫红霞非常感慨:“山上陡坡栽树尤其困难,有的需要启动小吊车,有的没法用机械,需要依靠‘蜘蛛人’悬在半山空,一个树坑一个树坑手工凿坑,一棵树常常需要四五个人搬运,有在山上吊的,有在半空栽的,还有在山下运的,非常不容易……”
大手笔规划 黄河岸畔“颜值”美
“每周末,我们都要来黄河边骑行,特别是黄河边这条旅游公路到处是绿树,到处是花海,真是惊艳!”山西铝厂的马先生说。
被当地人们称为“网红路”“打卡地”的地方,正是河津市投资3.5亿元,于今年实施的黄河流域河津段生态治理修复工程。如此大保护、大治理、大发展,这般大手笔规划、大力度投资、快速度建设,创河津历史之最,才使得黄河河津段沿线彻底“换了人间”。
为加快实施黄河流域河津段生态治理修复,河津市积极创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河津试点示范区。目前,已经完成对沿黄旅游路南段14.3公里两侧各50米范围,以及对大石咀段3.5公里沿线荒山陡坎的绿化,对禹门口处吕梁山前沿15万平方米山体破坏面的生态修复。
黄河边多沙地、储水差,苗木栽植难度大。今春,为了加快工程进度,保证苗木成活率,施工方最高峰每天组织2500余名工人、500余台机械,加紧苗木栽植及管护。目前,已经完成各类乔灌木苗木总量约33万株、绿篱8万余平方米、地被100万余平方米。
河津市副市长房武斌表示:“河津市将继续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为重点,以‘四荒’造林为主战场,在秋季铺开35个村庄绿化,开展108国道、209国道、稷西路等30公里的通道绿化工程,力争通过3至5年的大干苦干,营造更加良好的林业发展环境,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生态保障。”
刘子英 任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