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们,加班为我办理营业执照,明天我们就能开业了。”“工程进度卡在了审批流程上,感谢晋源区审批、市场等有关部门全力协助,一个月办完手续,确保了工程如期开工。”……连日来,晋源区各行政部门陆续收到了群众点赞。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晋源区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总体要求,坚持把学习党史与为民办实事结合起来,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走基层、解难题,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使全区的党史学习有声有色,为民服务有力有效。
示范引领
党史学习教育有声有色
“1936年10月,我们三个主力军经过两年长征,到达甘肃会宁……”6月23日,在晋源区“学党史、守初心”基层党史课堂上,一位70多岁的老党员认真地给群众上党课。今年以来,该区“学党史、守初心”十团百场宣讲团、区委党史教育宣讲团、基层理论宣讲团三支党史宣讲队伍通过示范引领的方式,在全区掀起了党史学习教育的热潮。
据了解,晋源区在全区挑选130人组建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采用分组式、结对式、帮扶式的办法,在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等党史学习教育主阵地,高质量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讲,将党史学习辐射到不同领域、不同群体。从4月中旬至今,十团百场宣讲团共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宣讲160余场。
不仅如此,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该区举办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合唱展演。来自全区机关、医疗、教育等战线的13支百人合唱团倾情献唱,一首首气势磅礴、催人奋进的经典革命歌曲,将晋源区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活动推向高潮。值得一提的是,该区还通过“领学+自学”“线上+线下”“学习+研讨”等方式推动党史学习教育从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实际。
多点开花
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群众在哪里,宣讲阵地就延伸到哪里。
作为太原市唯一的全国试点,晋源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依托自身特点和优势,通过老党员讲革命故事、播放革命题材影片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将党的声音放大、传远,传到群众耳边、传到群众心里。截至目前,累计受益人数4300人次。
6月24日,在晋源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志愿者的陪同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为80多岁的张金娥提供上门服务;晋祠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工作人员与城建办志愿服务队进入晋祠供销社宿舍,挖路埋管引流回填,为居民解决了困扰已久的烦心事……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连心桥’志愿者为空巢老人提供服务,目前,已帮助群众解决问题430多件。”晋源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负责人张永英介绍,晋源区将志愿服务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相结合,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转化到为群众办实事上,用志愿服务的爱心映照入党初心。
虽然这几天气温很高,但罗城街道罗城四社区居民赵原生还是每天都要去圣湖观澜小区正在装修的新家转一圈,为即将到来的新生活谋划着。晋阳大道建设工程实施时,罗城四社区上百户居民房屋被征拆,多年来安置问题一直未解决,群众回迁意愿十分强烈。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罗城街道始终把居民回迁作为辖区居民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由街道副主任吴光磊和社区干部组成专项工作小组,根据调查摸底情况,多次向市、区有关部门协调反映,一个月时间就实现居民回迁。目前,已有118户居民拿到了回迁房的钥匙。
以上率下
掀起为民办实事热潮
党史学习不仅在于知,更在于行。晋源区在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将“我为群众办实事”作为党史学习教育重要内容贯穿始终,由区领导率先垂范,深入生产生活一线,细化150项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实事清单,切实引领全区党员干部在为民办实事解难题中转变作风、锤炼党性。
6月25日,在山西国新天江药业有限公司全智能化管理生产车间,看到全速运转的生产线,晋源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万方终于松了一口气,为了让企业如期投产,万方和服务专班的同事们忙碌了两个月。
作为省内唯一一家具备中药配方颗粒生产能力的企业,经过多年筹建即将投产,但仍有部分手续未完善,晋源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行政审批局等有关部门组成服务专班,入驻企业提供上门服务。万方说:“这是我们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一项服务举措,针对入驻医药园区的各个企业,展开有针对性地服务,我们几乎是手把手地带着企业共同完成了相关流程。”
为民造福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全区党员干部以上率下,一级带一级、一级促一级,全区各职能部门纷纷深入一线,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解决问题。晋源区行政审批局政务服务管理股股长武晓俊说:“进入‘三带六园’的企业,多数处于初期筹建阶段,面临规划、土地、许可证等相关审批事项很多,我们成立了审批服务工作专班,全程跟踪服务。”
今年以来,晋源区在“头雁效应”的带动下,各级各部门聚焦群众反映集中的共性需求和普遍问题,聚焦发展亟待解决的痛点难点问题,聚焦长期未能解决的历史遗留民生问题,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工作要求和完成时限,在党史学习过程中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一场场生动的“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有序展开,一件件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急难愁盼”问题正得以解决……
本报记者姚凡 通讯员杨润德